封面新闻记者 田雪皎 王祥龙
入围四川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让姚晓军走入公众视线。11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见到这位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禁毒大队长时,他前一晚又加班至凌晨3点,第二天正常上班仍十分精神。
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姚晓军,很难跟一名缉毒民警产生联系。他自己也说,长相太正直,并没有卧底交易那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5年的缉毒经历,他形容自己仍然是在刀尖上跳舞。5年来,他太忙,儿子要找他谈事,也只能在桌上默默留下一张纸条。
已经做好牺牲准备
侦查途中毒贩驾车直接撞向他们
2013年,发现雁江区疑似出现制毒窝点,姚晓军和同事前往侦查。“是单家独院,很容易被发现。”姚晓军说,多次踩点,发现嫌疑人并未开始制毒。
为固定证据,姚晓军和同事每天去蹲守。一天,正行驶在路上,却与犯罪团伙头目的车碰个正着。“他看到陌生车辆,怀疑我们是警察。”姚晓军说,对方想试探一下,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将车速提到70码,对着民警的车撞了过来,“把我们逼停在悬崖边,车头被撞了一个大坑,他扬长而去。”
姚晓军说,此时如果下车理论,民警身份暴露,将前功尽弃。“我们在车里不动,让他放松警惕,后来一举端了这个团伙。”
类似的经历时有发生。2014年,在成都环球中心追击毒贩车辆时,姚晓军坐在副驾驶位置,车辆突然失控,在马路上打转。“当时想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姚晓军说,车子停下来后,他只是问同事“还能不能开,不行我来”。
“当上缉毒民警那天起,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牺牲也是光荣的。”姚晓军说,他第一时间想的是稳住同事的情绪,同事则说了一句“老子以为这次死定了”,又继续开车追击。
毒贩逃进深山一年变野人,仍被姚晓军追回来
为缉毒多拼一下
藏深山一年变成“野人”的毒贩被抓
2013,资阳城区有人兜售突然出现新型毒品。经过摸排,民警很快在城郊一家洗车场内,将一名嫌疑人抓获。
通过嫌疑人供述,他的同伙远在攀枝花,还是一名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于是,姚晓军和同事立即赶往800公里外的攀枝花。
刚到攀枝花,发现主犯还有一名同伙只成都,姚晓军一行马上从攀枝花赶回成都,抓获另一名嫌疑人后,再次赶赴攀枝花。
25小时,行程2400公里。“4个人轮流开车,一直没有停。”姚晓军说,当天下着暴雨,雨刮器开到最大也只能看到四五米远,“在雅西高速上,我一直挤压自己的牙神经,产生疼痛,让我能多开几百公里,让同事能休息一下。”
再次回到攀枝花,主犯已经感觉不妙逃走。“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侦查。”姚晓军说,一年后,突然一个线索锁定主犯,其在攀西的大山里,“不能走漏风声,必须立即抓获,攀西大山里抓人就是大海捞针。”
嫌疑人被抓获时,长发飘飘,形象邋遢如同“野人”,他靠给当地人放羊躲避了一年后依然被擒。
随时准备出发
母亲听车门声判断儿子是否异样
姚晓军对戒毒人员很好,希望能彻底挽救一个是一个。戟某曾是一名吸毒人员,戒毒回家后,不被家人接纳。
姚晓军每周都去见戟某一面,给家人做工作,让家人重新接纳戟某。他还一步步给戟某找工作,戟某现在在成都一个月能拿8000元左右。“开始说我就是为了工作,我不解释,每周依然去见他。”姚晓军说,现在戟某都称他兄弟,戟某父亲70岁生日,“他请我一起吃蛋糕,为他父亲过生日。”
“禁毒工作5年,对家人却关心不够。”姚晓军说,儿子14岁了,要买一本课外书,都是在桌子上写一个纸条,第二天早上他再回一个纸条。“我下班儿子已经睡了,我上班他还没醒。”
姚晓军从来不敢给父母和妻子讲缉毒工作的细节,“出差只说去抓人,回来就说人抓到了。”姚晓军说,尽量简单介绍,让家人了解他的工作状态,也不愿家人担心。
因为如此,姚晓军的母亲每天都会站在阳台上,悄悄观察儿子的步态。晚上,她也站在阳台,听儿子关车门的声音。“她很熟悉为关车门的声音,如果有异样,她都试探问我是不是感冒了。”
姚晓军说,缉毒工作五年,他家里备着一个出差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发,有时除夕夜不能回家吃团年饭,家人都会给他盛一碗饭,“他们在等我回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