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所在地。新华网周远钢摄
深秋时节,走进贵州省清镇市郊的红枫湖,枫叶似火、湖水轻柔,如画美景令人陶醉。
红枫湖作为饮用水源地,还“滋养”着数百万贵阳市民。去年这里取水口水质稳定在Ⅱ类。然而,十多年前,整个湖面蓝藻爆发,像飘着绿色油漆一般。
为了不让“水缸”变“染缸”,2007年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在红枫湖畔揭牌成立。在一片树木掩映中,一幢二层白楼就是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所在地。
来到会议室,墙上至今还挂着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来视察的照片。“他目睹了红枫湖受污染的状况,听取了红枫湖地域管辖的相关汇报,当即明确指出,成立生态法庭以司法力量治理水污染问题可行。”年过五旬的庭长罗光黔告诉记者。
航拍清镇市红枫湖。新华网周远钢摄
在上级的支持下,这个基层法庭从成立之初就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并在全国率先尝试环保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类审判合一。它的“第一把火”烧向了一家磷化工企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红枫湖保护区范围内堆放了上百万吨的磷石膏废渣。渣场渗滤液通过地表、地下排入污染了红枫湖。但其地处安顺市境内,贵阳对此“鞭长莫及”。
环保法庭的设立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2007年12月,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向清镇市人民法院递交诉状,将天峰公司推上了被告席。这也是贵州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经过质证和几轮辩论,公司败诉,并执行了清运废渣的判决。
就这样,新生的环保法庭打响了“第一枪”。此后,一系列探索性案例不断出现,一点点填补着体制机制的空白。
2010年12月,贵阳一家造纸厂老板因为偷排污水被告上法庭,起诉方是远在北京的中华环保联合会。这也是中国第一起进入审判程序,并且环保组织诉求得到法院支持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环境污染问题跨区域、跨介质,专业性强,一个法官,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罗光黔说,为此法庭借鉴了国外专家证言制度。
2015年,法庭审理的一起案件引发广泛关注。贵阳花溪一工地施工产生噪音导致临近养殖场蛋鸡大量死亡,为解决定损难题,法庭找到了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高级畜牧师出庭作证,并结合养殖手册,给出定损模型,最终被告企业赔偿原告45万余元。该案入选当年全国法院十大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此外,为了让“绿色判决”不落空,法庭还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如今,贵阳的多个县市区均与环保组织签订了合同,购买第三方监督服务。
十一年间,法庭受理的案件越来越多。去年共受理各类案件517件,结案492件。罗光黔也从案件数量、种类的变化中,看到了各方面环保意识的转变。行政案件、行政非诉案件增多,说明行政机关在积极作为。
“我们的探索很多,面临的难题,有的到现在也很大,比如生态损害鉴定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专业化、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匮乏等。”罗光黔说。在他的办公室,推开窗就能望见红枫湖碧波荡漾。
记者了解到,如今中国各级人民法院已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合议庭和巡回法庭达1000多个,环境司法制度围绕司法审判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生态环保工作,应当是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罗光黔表示,他们将一如既往,以创新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