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您的疑惑我解答
基层法律服务所,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即便没有走进过法律服务所寻求法律帮助,在社区办理相关事宜时,也会见过社区内设立的法律服务所。10月24日,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新媒法律服务所见到了与平常不同的法律咨询与答疑解惑……
不仅给出建议 还要尽力解决
10月24日9时30分,青海省西宁市城西新媒法律服务所邀请退休法官、资深律师答疑解惑活动迎来了第一名前来咨询的群众,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今年22岁的才仁目前是青海省内某高校的在读学生。原本,才仁有着一个并不富裕但很温馨的大家庭,谁知今年5月,一场车祸的发生改变了一切。
才仁的父亲从2006年就在村里担任村长一职,今年5月初的一天,为了通知贫困牧民参加扶贫产业效益分红会议,在前往牧民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重伤,因当地医院无法救治,在送往青海省人民医院的途中抢救无效死亡。父亲的去世,让才仁一家陷入困境,年迈的奶奶、体弱的母亲需要赡养,年幼的妹妹也要上学,才仁自己也是一名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在校学生。虽然才仁意识到,父亲的去世应该是因工死亡,但才仁并不知道工伤、工亡的认定应当向哪些部门提供哪些材料。10月24日,才仁来到西宁市城西新媒法律服务所邀请退休法官、资深律师答疑解惑活动现场,想向退休法官、律师咨询关于父亲去世后陷入贫困的家庭能够获得哪些补助的相关事宜。
参加此次答疑解惑活动的退休法官,向才仁询问是否对父亲的交通事故做了工伤认定,另一方面,是否能够提供父亲在村里担任村长期间的任职证明。对于法官的提问,才仁一无所知,苦苦思索后,才仁想起家中有一张父亲的任命书,在才仁给退休法官看了父亲任命书的照片后,退休法官告诉才仁,这张任命书可以作为父亲在村里任职的证据之一,才仁可以带上这张任命书,以及医院抢救诊断证明、简述父亲交通事故过程的材料、父亲的户口簿、身份证,前往当地的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在认定之后,可以前往村委会协商解决父亲的赔偿事宜,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仁还可以继续来城西新媒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所会为才仁派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帮助才仁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及诉讼的相关事宜。
藏汉双语翻译 打造法律服务新特色
一个上午,不间断地为群众解答疑问,退休法官们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依旧细心地解答着每一名前来咨询群众的问题。
11时30分,退休法官迎来了上午的最后一名前来咨询的群众卓玛,拿着卓玛提供的材料,退休法官却犯了难。原来,这是一份纯藏文书写的协议书,看不懂藏语的退休法官试着询问卓玛会不会说汉语,卓玛却给了退休法官一句简短的回答:“汉话,我不会说。”之后卓玛便茫然地看着退休法官,似乎这一句话已经是她所掌握的全部汉语。在了解到退休法官和卓玛在沟通中遇到的困难后,西宁市城西新媒法律服务所立即派出懂得汉藏双语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前来为退休法官和卓玛沟通进行翻译。有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帮助,退休法官与卓玛之间的沟通便没有了障碍,接下来,退休法官对卓玛所遇到的问题耐心地向她解答。
“西宁市有很多基层法律服务所,但能够提供藏汉双语服务的却是独此一家。我了解到有很多牧区群众即使能够找到律师,也因为语言障碍,走弯路的人特别多,为了能够解决群众少走弯路的情况,我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所必须打造藏汉双语品牌。”《青海藏文法制报》编辑部、城西新媒法律服务所主任文昌加说道。
法律服务下基层 减轻群众负担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司法部于2000年颁布的司法部第60号令《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地位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参加此次答疑解惑活动的退休法官告诉记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大多是在基层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不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心理上,都更容易贴近群众,一方面方便了法律工作的宣传与开展,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地解决群众所遇到的问题。”
西宁市城西新媒法律服务所除了打造藏汉双语品牌之外,还将打造一站式服务。即:咨询翻译、法律文书的书写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聘请一站式服务,开通群众法律服务绿色通道,让群众少走弯路,更便利地解决问题。
接下来,青海省西宁市城西新媒法律服务所还将邀请退休法官、资深律师一同下基层,为贫困、残疾等需要寻求法律服务但是没有能力前来法律服务所寻求帮助的农牧区群众进行进村法律服务,减轻群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