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立足特殊实际 西藏法院执行有妙招

2018-10-19 09:54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贾蒙
字号  分享至:

  从空中俯瞰青藏高原,长天辽阔,雪山巍峨,独特的地理风貌,壮美的神山圣湖,震撼人心。

  9月25日,记者走进最高人民法院“下基层、走边疆,我看法院新成就”采风活动的第二站——西藏。

  5天,在平均海拔三千多米、含氧量不及内陆70%的这片雪域高原,记者们深入西藏法院,看司法为民之花绚丽绽放。

  跨入信息化建设快车道 “四梁八柱”稳扎雪域高原

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外景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西藏以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但特殊的地理环境也让西藏法院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服务半径大、司法成本高、诉讼周期长等长期困扰西藏法院和诉讼群众的困难如何解决?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力量薄弱、建设任务艰巨的难题又怎样破解?  

西藏高院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信息化建设情况

  虽然与全国兄弟法院相比,西藏法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但是,近三年来,西藏高院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紧紧抓住机遇、迎头赶上,跨入了信息化建设快车道。

  随着“天平工程”及其配套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西藏法院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信息化建设“四梁八柱”框架基本形成,形成了自治区、7个地(市)中院、74个县(区)法院及部分乡镇法庭网内互联互通、类型较为齐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农牧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服务廉洁司法、服务社会治理等五大类业务应用遍布各级法院;全区共建成175个科技法庭,其中涵盖22个派出法庭,视频会议、办公办案、庭审直播等法院核心业务实现全覆盖,为司法服务、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提供了直接支持,全面实现了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2.0版,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化3.0版初步形成,智慧法院建设稳步推进。  

藏汉双语机器辅助翻译系统吸引了记者的关注

  “藏文审判支持系统是保障藏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行使诉讼权利的重要技术支撑。”西藏高院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套系统旨在实现全区法院裁判文书、法院工作报告及相关文件的全文翻译和格式标准化,目前整句翻译准确率达到70%以上。

  “通过信息化建设,降低了人民群众在诉讼活动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节约了工作人员办案成本。”西藏高院执行法官助理王勇刚对记者说。

  立足特殊实际 西藏法院执行有妙招

  执行法官从法院整装出发到带被执行人回到法院,总共不到一个小时,这是拉萨市城关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的执行速度。9月26日下午,记者见证了该院执行法官在拉萨市某中学进行的一场高效执行。

  拉萨市城关区法院的执行法官整装出发

  近两年来,西藏全区法院依托执行指挥管理系统,充分运用执行办案系统、网络查控系统、失信惩戒系统、网络拍卖系统等执行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执行案件网上办理工作常态化,为提高办案效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借助信息化科技手段,西藏全区各级法院共网上查询案件12393件、冻结银行存款6000余万元、扣划800余万元。

拉萨市城关区法院的执行法官正在办案

  此外,西藏各中级、基层法院坚持把最高人民法院普适性要求与西藏法院特殊实际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比如:针对群众居住分散、诉讼参与能力低的实际,在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司法公开、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车载流动法庭、法院强基惠民驻村工作队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优势,用双语、面对面向基层农牧民群众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针对农牧民群众为被执行人的案件较多的实际,在依法采取常规执行措施的同时,抓住虫草集中采挖、农畜产品交换、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等时间节点,集中优势兵力、协调相关部门以冻结虫草采挖证件、全天候蹲守等方式,全面查找被执行人和被执行财产线索,促进案件执结。

  在执行法官们的努力下,2018年来截至9月25日,西藏全区法院新收执行案件4809件,已结案件3563件,执行到位金额39808.96万元,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92.16%;终本率10.29%;2018年终本合格率92.66%,更多胜诉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扎根基层、双语审判 司法为民之花悄然绽放

  那曲,地处唐古拉山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位于羌塘高原的东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全年大风日1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2.1℃,最冷时可达零下三、四十度。

  9月27日,记者们从拉萨赶到那曲,虽然刚到仲秋时节,但往返近12个小时的车程中,天空飘着硕大的雪花,放眼望向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深远。

G109沿线

  “那曲一棵树都没有,气候太差,树木存活不下来。”西藏高院干警普布扎西说。

  然而,就在树木都无法扎根的那曲,却有法院驻村干部扎下根来。

  2018年,那曲市色尼区人民法院的三名干警组成第七批驻村工作队,进驻达萨乡西部的当里村。

那曲市色尼区当里村

  当里村属于高海拔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全村由124户689人组成,驻村工作队进入当里村后,成立一个村级合作社,总投资100万元,以6500元一头牦牛的价格购入50头牦牛,剩余款项用于创建牲畜暖棚。该村级合作社主要经营牧业产品,即牦牛奶、酥油、酸奶等,产品所得款项受益人为全村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5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员获得了合作社工作岗位,成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驻村干警在接受记者采访

  越是环境艰难,越需要精神的滋养。为了改善艰苦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西藏各级法院干警远离家人、朋友和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舍小家、顾大家、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实事好事项目: 

墙上整齐摆放着驻村干警各项工作的记录

  —— 为解决普玛村每年35名以上3至6岁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在工作队积极努力协调下,在市、县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下,投资190万元的普玛村幼儿园项目于10月8日正式落地实施。

  ——在唐如村,通过组织村民自筹、村委会贷款、工作队扶持三种渠道筹集资金24万元,新建9个温室蔬菜大棚,麻亚村精心管理蔬菜大棚,改善群众单一饮食结构,发展蔬菜经济。

  ——对孜康村,从自治区藏药厂争取来价值近2万元用于治疗常见多发疾病的药品,免费发放给村民……

  在积极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西藏法院干警们积极通过审判工作开展司法服务。

巡回审判吸引了周围的牧民前来观看

  9月28日,雪山下,一场双语巡回审判在那曲的草场上有条不紊地进行。与内地审判不同,这里的法官用藏语开庭,与牧民用藏语交谈,整个审判活动,法官与当事人沟通顺畅。

  “从送达到开庭,无论是庭上的审判活动还是庭下调解,法官都是用我们听得懂的话,使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案情,彼此之间也能准确表达意愿,老百姓打起官司来很是便利。”当事人尼玛对西藏的双语法官这样称道。

  双语庭审场景只是藏区双语审判工作的一个缩影。

扎西法官在翻译党员纪律条例

  扎西,原为白朗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后来被借调到西藏高院编译处,负责双语法官培训系列教材的编撰工作。

  2015年,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系列教材《法律术语》《裁判文书》和《藏语文》出版发行。2017年,《民事诉讼文书样式(藏汉双语对照版)》(上下册)出版。目前,西藏高院翻译组已经承担完成了578万字的翻译编撰工作,为藏汉双语培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民事诉讼文书样式(藏汉双语对照版)》

  2013年7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西藏设立了全国藏汉双语法官西藏培训基地。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全区法院藏汉双语骨干法官培训、书记员双语培训、民事、刑事双语法官培训、人民陪审员双语培训、双语裁判文书制作等各类双语培训班15期近1000余人。2015年至2018年先后举办了四期全国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一期全国法院藏汉双语法官培训教材编写研讨班,西藏法院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法院共352名藏汉双语法官参加了四期培训和研讨班。

全国藏汉双语法官西藏培训基地

  来自那曲的学员多吉才让不无感慨地表示:“通过培训,我们系统学习了藏语文法律术语翻译方面的基本规范和翻译技巧,能够比较熟练规范翻译常用的法律术语,通过课堂教学和双语庭审观摩,藏汉双语开庭技能得到新的提升,藏语裁判文书制作得到规范。”

他用生命让炸弹沉默,我们应该记住他的名字!

一场虚惊,就是他祈祷的最好结果。

受贿超1.26亿元!河北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杰辉...

张杰辉进行了最后陈述,当庭表示认罪悔罪。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这一夜,他们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城市之光”

万家灯火,他们帮我们默默守候;岁月静好,他们替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