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检察官,很多人心中的形象是威严的。不过,有这样一些检察官,他们既有如山的坚毅,也有似水的柔情——他们就是未检部门的检察官。
“未检”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的简称,未检部门检察官办理的全部是涉及未成年人(包括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的案件,同时,他们还负责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对受害的未成年人提供综合司法救助,以及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
天津市和平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是一个由五名检察干警组成的集体。多年来,他们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巾帼文明岗”、天津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等荣誉称号。检察官们用爱心和细心,帮助那些一时失足而深陷涉诉压力、学业荒废、前途未卜的孩子走出困境,回归人生正轨。

一份有温度的工作
“三分办案,七分帮教”,员额检察官杨阳对未检工作有着这样的概括和总结。已经在未检岗位上工作了十年的她告诉记者,未检检察官不仅仅是追求控诉和惩罚的国家公诉人,更为重要是要成为孩子们的保护者,帮助他们找到未来的方向。
2015年,小伟从老家来天津一家饭店打工,因一念之差偷了同事的钱,被同事发现并报了警。由于小伟未满18周岁,案件交到检察官杨阳手中。鉴于小伟盗窃金额不大,认罪态度又很好,且案发后退还了盗窃的钱财,检察机关对他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之后,杨阳安排小伟在和平检察院青少年维权岗帮教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帮教学习,小伟的母亲特意从老家赶来陪他。帮教学习结束后,母子二人离开了天津。
令杨阳没想到的是,两三个月后的春节,她收到了一条短信:“我是小伟的妈妈,感谢您为孩子做的一切,对他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如今孩子回到家生活非常好,也很懂事,变化很大。”
“这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这份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办理多少案件,更重要的是帮助挽救了多少未成年人。看到他们的改变,我们再忙也感到快乐。”杨阳说。
未检部门每年承办的案件数目虽不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检是轻松的工作。“捕诉监防”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使得未检工作需要以案件为依托,开展延伸工作。向前延伸,就是要调查涉案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等;向后延伸,则是对未成人开展心理测评、帮扶教育、法律援助等。
基于这种特殊性,未检工作更像是一项合作公关,帮一个孩子重新回归社会,需要检察官、社工、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因此,作为未检检察官,他们的工作涉及面广,做社会调查、协调各部门合作、与未成年人及其家人沟通、帮扶教育……多年来,如何有效整合资源,造福更多孩子和家庭,一直是和平区检察院未检工作探索的重点。
救重于罚 防胜于治
“通过沙盘游戏,我认为你是一个很看重家庭的人,但又向往外出闯荡,不过,闯荡归闯荡,一定要遵纪守法才行。”检察官助理诸葛达为16岁的郑某做了心理专业沙盘游戏治疗后,这样叮嘱道。
一个不大的沙盘中,郑某先后摆放了绿色树木和玩具房子,还有几个小人、一辆自行车模型,自行车的车头对着一个埃菲尔铁塔模型……从这简单的几种物品中,诸葛达通过专业心理分析,了解到郑某存在的心理问题。“他是一个念家的孩子,却渴望外面的世界,这两种心态在他内心产生了矛盾,而这也是他违法行为产生的根源。”诸葛达说。
诸葛达的分析,对于郑某案件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郑某原本在和平区某小区做保安,工作期间因琐事和一名业主发生争执,郑某冲动之下打了这名业主,造成对方轻伤。检察官到小区物业调查了郑某的一贯表现,并专门为他做了心理测评问卷和沙盘分析,认定他的行为是一时冲动造成的,加之郑某向被害人给予了经济赔偿,且认罪态度良好,最终检察机关对郑某从轻处罚。

体验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治疗的房间位于和平区检察院的“心语室”。2013年,该院在全市率先成立涉案未成年人专业心理咨询室,在这间不大的房间内,通过沙盘游戏治疗、心理测评问卷等形式,可以直观显示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这些工作对于检察官办案提供了很大帮助,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和帮教。
诸葛达正是在2013年加入和平未检队伍的,为了能够做好心理测评和帮扶教育工作,法律科班出身的他在刚来检察院的第一年,便抱起了心理学书本钻研起来,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如今,未检工作室中所有的心理测评工作都是由他来完成。
在未检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行挽救,远不如“预防为先”来得更有效。多年来,检察官在“预防”这一重头工作中,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努力,诸葛达便是这一工作的骨干。每周他都会在和平未检公众号上推送自己编撰的文章,内容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宣传、和平未检活动等。无论工作多么忙碌,诸葛达和同事们都坚持走进社区、学校,为未成年人讲授法治课。
“法治课要有针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重点讲解如何不被侵害、安全自救等知识;而针对中学生则讲解犯罪预防,冲动控制等内容。”诸葛达说,他会按照宣讲对象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提高法治教育效果。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内容的吸引力,在课件中,用卡通图片和电影视频来提高中小学生的听课兴趣。这份用心,源自对孩子们的爱与责任感。
倾力挽救孩子的一生
采访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检察官口中都被称为“孩子”。在检察官看来,让每一个失足的孩子都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就是为他们在回归的路上多点了一盏灯。杨阳深有感触地说,不知不觉间,觉得自己变得“唠叨”了,和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接触时,感到他们就像自己犯错的孩子。每次沟通,都想多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多嘱咐一些日后生活要注意的事项。而这份“啰嗦”,承载着无限的爱。

集体讨论案情
2015年,杨阳承办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阿维是一名高中生,品学兼优,却因一时冲动触犯了法律,内心十分后悔,也希望取得被害人的谅解。然而,被害人一家对阿维的行为气愤至极,明确要求严惩犯罪嫌疑人,并提出30万元的经济赔偿。
受理该案后,杨阳第一时间对阿维开展社会调查,走访了阿维所在的学校、社区和家庭,了解到阿维系单亲家庭,且家庭负担很重,平时还要照顾多病的母亲。案发时,阿维正值高三,即将高考,如果对他实施逮捕,将对其本人和家庭造成沉重的打击。
走访调查之后,杨阳决定对阿维和被害人家庭进行调解。调解过程极为艰难。至今,令杨阳记忆犹新的是,在审查期限只剩下两天时,调解工作依旧没有进展,而她和同事决定将调解坚持到最后一刻。
为了争取时间,杨阳和同事来到位于北辰区的被害人家中,做被害人家属的工作,希望取得被害人及家属的谅解。连续七个小时的思想工作,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当天晚上,杨阳和同事又来到阿维家中商议赔偿事宜。情之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不懈努力,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
当阿维的母亲看到孩子从看守所出来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扑通一下跪在杨阳和同事面前。“是你们给孩子和我带来了新生,谢谢你们!”这位母亲眼里含着热泪,一再表示感谢。事后,她又专程送来“维护公平正义、人民好检察官”的锦旗。
“挽救一个孩子,不是救他一时,而是救他一生,救他向善向好向光明。” 杨阳说,当看到曾经迷茫的脸上重新绽放笑容时,便是她和同事最大的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