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让法治成为核心竞争力重要标志 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2018-09-03 09:14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黄海英
字号  分享至:

“让法治成为宁夏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宁夏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宁夏建设,加快依法治区进程,让法治成为宁夏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宁夏将依法治区、建设法治宁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7年,宁夏制定《全区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要点》,提出25项重点工作,为有序推进依法治区制定“路线图”“时间表”。首次对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列出督查问题清单,倒逼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宁夏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韵声在基层调研时多次强调,要深入贯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平安宁夏、法治宁夏建设。牢牢把住办案质量生命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绝不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依法治区立法先行

久违的“银川蓝”又回来了,宁夏环保厅最新公布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显示,今年1月至7月,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区第一,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上半年169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率排名中,银川位居全国前三。 

就在一年前的采暖季,银川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还居高不下,同时也在生态环境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常常靠后。“遇上重污染天气时,窗户都不敢开,出门要戴口罩。”市民王女士说,空气质量好曾经是银川的“名片”,看着这张“名片”蒙灰,每个人心里都难受。空气质量的“一路走跌”,群众的反映也愈加强烈,攻坚大气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去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由宁夏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宁夏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以来,首个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法规,也是宁夏首次通过立法保护“宁夏蓝”。

近年来,宁夏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中心工作,推进民主法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立法工作,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确保改革和发展于法有据,以科学完备的地方立法体系增强宁夏发展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法治宁夏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5年来,宁夏人大常委会共审议和通过法规79件,有关法规性决定5件,其中新制定19件;修订修正46件;废止14件。从2016年3月开始,宁夏5个地级市均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实现了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历史跨越,实现了立法权的全覆盖。宁夏人大常委会批准地级市地方性法规27件,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7月11日,宁夏党委政法委和吴忠市、青铜峡市,以及中国人保财险宁夏分公司,对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丁伟、李宁和吴立进行了表彰奖励,共奖励83.5万元。其中,对不幸身亡的丁伟奖励81.5万元,奖励李宁和吴立各1万元。

“引入商业保险对见义勇为者进行表彰奖励,是对2010年颁布的《宁夏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最好的落实,评奖分离,从而从根本上打消了一些财政困难的县区不愿评定见义勇为者的顾虑,杜绝了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发生。”宁夏党委政法委副巡视员顾仁泉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一部良法,既要让群众敬畏法律的尊严,更能体会到法律的温度。

权力运行纳入法治

8月16日,到灵武市车管所办理审车业务的马波发现,他只需在一个窗口申请办理,等了一会儿,工作人员就把审验好的凭证送到他的手中。

按以往的流程,验车-录入-受理-选号-交费-制证-发证,办完这些业务,起码得跑3个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的流程是免费拓号-照相-验车-出证,群众只要在一个窗口办理并且等待片刻,就会将证办好。群众对此反馈很好,现在每天的业务量在50辆车左右,极大地节省了每一位办理业务群众的时间,也提高了民警工作效率。

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20项措施实行以来,灵武市车管所通过落实提升公安交管窗口服务、深化“互联网+交管服务”、延伸下放交管业务和审批权限,全面推进交管业务“一次办、马上办”“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便捷办”,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简政放权的还有银川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将26个部门、100多个科室办理的153项行政审批权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7个业务处室直接实施,审批人员减少了90%,由行政审批服务局统一进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实现了一局一章管审批。在省会城市行政审批改革中,银川敢为人先,成为首家试水者。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截至目前,宁夏行政审批事项由494项减少到288项,非许可类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完成区、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运行责任清单编制任务,建立起与权力清单相配套的权界清晰、权责一致的职责体系。

司法案件公平公正

历经3年6个月的侦办,涉嫌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的被告人赵勤山经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终审、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核准,于2017年9月29日上午被依法执行死刑。这是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宁夏首例以“零口供”判处死刑的案例。

将“零口供”案件办成铁案,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案件。在庭审中,作为公诉方,石嘴山市检察院公诉科的何静通过灵活机动的讯问方法,对被告人回答中明显不合常理及谎言部分,及时追问,使其在回答细节上露出破绽。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宁夏高级人民法院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宁夏法院累计向社会公开93661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并向45家单位推送,向宁夏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报送失信典型案例98例,敦促近10%的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

去年2月,宁夏公安厅首发《宁夏公安执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从全区公安执法改革运行情况看,刑事执法办案呈现批捕率、起诉率“双上升”,退侦率和信访案件“双下降”的良好态势。同时为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警不接、有案不受、违法受案立案等突出问题,在全区县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普遍设立案管中心,有效建立受案、立案工作管理监督机制。

引领群众学法守法

2012年9月,宁夏第一个宪法主题公园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落成。

“公园里的每一尊雕塑、每一幅法治作品、每一个亭台楼阁,都渗透着宪法元素,使宪法抬头看得见,用时找得到。6年来,公园已先后接待群众上百万人次。”大武口区宪法主题公园负责人韩小英介绍说。

“与以往宣传方式不同,宪法主题公园通过可视、可听、可读、可观的形式和专业讲解,让来访者深入了解宪法总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旗国徽等内容,让法治精神逐步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当中。”宪法主题公园讲解员许婷婷告诉记者。

法润无声,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评选法治模范,让身边的人引领群众学法、懂法、守法。

2014年,宁夏开展评选表彰“守法好公民”活动,先后产生“守法好公民”235名,他们在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传递着崇德向善、尊法守法的理念,在宣传法律、遵守法律和法治实践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宁夏党委将评选“守法好公民”活动写进《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实施意见》。

2006年,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村民杨林的父亲杨志明勇救落水女孩不幸遇难,被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并批准为革命烈士,身后留下19.7万元债务。“我爹去了,他的债我来还!”杨林重新给债主打下借条。除了在家种田,杨林利用一切时间打工赚钱。2015年1月23日,杨林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因为到这一天,他还清了所有父债。当获知被评上“守法好公民”,杨林愣住了,“觉得自己没做啥了不起的事”。邻居们说:“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替父还债,值得我们学习。”

3年来,全区各地各部门积极挖掘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表彰的“守法好公民”典型事迹,创作编排具有地方部门特色的法治文艺节目并开展巡演活动,使守法人物的先进事迹更加丰满、不断升华。获得首届“最美银川”微电影大赛金鹊奖的微电影《诺言》,以“守法好公民”杨林事迹为题材,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朴实的西北汉子替父还债、一诺千金的执著。各县、市、区都充分发挥地方文化部门和群众文艺团体的优势,法治节目活跃在乡村、社区、学校。海原县组织编排的《糊里糊涂》《送锦旗》,永宁县《阳光法治大舞台》栏目推出的“守法好公民”说法系列栏目剧,都深受群众喜爱。(记者 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