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紧紧围绕省、市委关于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紧扣“融入中心工作紧盯创建考核”工作主线,以法治为民办实事工程为抓手,坚持项目化推进、一体化联动、实体化运作,创新思路、实化举措,各项重点工程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依法治市工作进程全面扎实推进,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纲举目张,法治重点项目蹄疾步稳
“厨房物品摆放乱、环境卫生脏;搅面机锈迹斑斑;菜板不清洁、霉变····”日前,在市食药监局组织开展的食品安全“逢十”行动中,经过检查以及综合评定,瑞天和大酒店、金都家厨等餐饮单位被现场降级。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每月10日、20日和30日,市食药监局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执法行动,邀请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深度参与、全程监督,现场直播、全程开放。“逢十”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网上搜索相关条目已达14.2万条,第5期在线人数突破8万人,网友纷纷点赞。
“逢十行动”,是市食药监局落实分解全市法治建设重点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淮安市统筹部署全年法治建设工作,明确将法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制定《2018年度全市法治淮安建设工作要点》,印发《2018年度法治城市创建重点单位考核任务清单》,分解法治建设重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考核内容标准,将法治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为督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举一纲而万目张。全市各领域法治重点工作专题推进,市政府法制办积极推进地方科学立法及法治政府建设,市政法各部门积极制定司法责任制改革整改任务清单,相继完成《淮安市城市管理条例》《淮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研讨及论证,全市城市长效管理、群众文明行为迎来“罗盘仪”、“矫正尺”。
改革创新,法治工作品牌亮点纷呈
“我找到了工作,以后一定会好好生活,努力回报社会。”涉罪未成年人小唐一直对检察机关给予的爱护感激不已。几年前,16岁的小唐离家出走,先后从一户人家盗走衣物以及现金,最后落入法网。
“他还小,不能因为一次过错而葬送了整个人生。”清江浦区检察院坚持以“挽救”为主,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与此同时,为了让辍学的小唐不再踏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检察官帮他报名参加了职业培训,为日后求职打下基础。昔日的迷途少年终于走回了“阳光路”。
近年来,市检察院应对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征,改革创新构建未检工作新机制,撑起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保护伞”。在全市范围内,“生态司法保护行动”“ 家门口的店小二”“巡回审判六进”······改革创新,成为该市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品牌亮点迭出的源头活水。
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内容涵盖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司法水平、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创造健康市场环境等各个领域,淮安市始终将创新作为检验法治为民办实事工程成效的重要标准,挖掘执法司法工作中的惠民因子。项目实施以来,推动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机制,组织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季季看”活动,在全省率先制定环境资源刑事案件证据细化标准,实施生态司法保护行动,推进法治护航实体经济发展工程,组织政法机关为全市各类企业提供“问诊式”法律服务,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让法治惠及更多的群众。
春风化雨,法治惠民成效深入人心
两年前的一个凌晨,洪泽区的宋某骑摩托车上班,撞上不明障碍物抢救无效死亡,现场却没有发现肇事物和碰撞痕迹,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宋某家人痛苦万分。
因为经济困难,宋某家人向案件发生地的盱眙县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援助律师认真勘察发现,摩托车前保险杠位置有黑色的毛发并带有血迹。并协同警察排查得知盱城镇新湾村冼某家的牛没有拴在牛栏位置,该牛的左前大腿部位有伤口。最终,法院采纳了援助律师的代理意见,依法判决洗某赔偿受援人539002元。
宋某是淮安法援的众多受惠者之一。近年来,全市法援工作深入推进,全市建成21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946名基层法律援助联络员的“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建成包括低保人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特困职工、社会福利机构供养人员等在内共约20万人的潜在受援对象动态信息库。凡是入库人员申请法律援助时,一律免予经济困难审查。
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精准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既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今年以来,淮安市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从实体平台、智慧法务、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微信群、社会组织等五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高起点建设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广“下楼、上线”“前店后场”等一体实战化工作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重点打造了“律企e键通”、“千群惠万家”等工作品牌,第一时间答疑解惑,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切实提高司法便民利民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陆瑞云 王瑶 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