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3种保险、3项救助、3项减免!“智多星”王振山自创顺口溜落实帮扶政策

2018-08-12 14:20  来源:山西青年报·检察周刊  责任编辑:陈艳婷
字号  分享至:

  2016年,山西省检察院干警王振山积极响应省检察院扶贫政策的号召,担任驻村扶贫队长。面对身份的转换,王振山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他扎根贫困村,听群众疾苦解群众之困,带领村民一起架桥修路,拓展脱贫致富门路。在此基础上,他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型扶贫模式,通过扶持、打造旅游项目,带动村民创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五龙山乡打开了一条致富之路。在村民心中他不仅是是致富能手,也是百姓的贴心人,更是一位“智多星”。

    爱钻研动脑他设计的“新玩意”真不少

  走进王振山的办公室,他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一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引起记者的注意:“3、3、3”“1、3、6”“9、85”“1、60”……这一串数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王振山在扶贫期间为了广泛宣传、督促政策落实,提高百姓对政策的知晓度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一套帮扶政策顺口溜。

  “3、3、3”表示3种保险、3项救助、3项减免;“1、3、6”表示看病过程中,县级医院就医所花费用不超过一千元、市级医院就医不超过三千元、省级医院就医不超过六千元……“五龙山乡共有农户3378户,其中贫困户就占1768户,百姓大多只有小学文化,甚至有些年龄大点的村民基本没上过学不识字,大段大段的念政策,他们听不进去也消化不了,我就为百姓编出一套顺口溜,让大家先知道政策总体分几方面,再详细讲解政策内容,这样才能更深入人心。”王振山说起自己编的这套顺口溜时,依旧难以掩饰将政策化难为简后的自豪感。

  百姓文化水平低,致富思路就更加局限,欢掌底村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种植小米杂粮,但因为那里的百姓常年身居村中与外界联系甚少,几辈人种植小米都仅当做自家粮食,从没有想过靠卖小米走出一条致富之路。经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王振山了解到,每到春耕的时期,百姓翻耕土地,施肥后进行人工播种,小米苗长出后,伴随着杂草也生长出来,百姓们怕将小米苗一并锄掉都选择人工用手拔草,粒粒小米颗粒饱满、品相诱人。“这么好的小米起初百姓只是种植自家食用,没有将小米当做产业来发展,真是可惜。”王振山说。于是他决定从小米入手,不但让百姓吃到自己种植的小米,也要让“山外面”的顾客尝到来自五龙山乡的特色小米。王振山和同事们开始共同商讨如何让小米走出五龙山乡,经过图样设计,后期修改,拍板定样,最终在王振山和同事的努力下,设计出简约大方的并印有五龙小米标志的包装袋,在透明包装袋的外边还有一个青花瓷颜色的手提袋。原本分散的小米,经过包装后华丽转身,与五龙山乡的其他产业链共同拉动着整个乡的经济。

  “王振山肯动脑筋,乐于琢磨,喜欢创新,除了那套政策顺口溜,他还为百姓编写了一万字的《省检察院驻村工作队帮扶手册》,和每户一张自己设计的扶贫卡片……这些都是王振山为百姓设计出来的“新玩意”。“他这个“智多星”,绝对是被‘逼’出来的。”王振山的同事笑着说。

  能吃苦耐劳再多压力也能扛

  1997年,他从部队转业后来到省检察院后勤部门,改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在部队多年养成率先垂范、敢于担当的精神。“不管在哪里工作,我都把工作当事业来看待,跟打仗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习惯了吃苦,再多压力也能抗。”说话时,他的眼中满是坚定。

  扶贫期间,到距离住处7.5公里的地方开会,是王振山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为距离远,路途颠簸狭窄,自行车和摩托车都不适宜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因此一般会有车将干部们集中起来再一起送到目的地,但王振山却不愿意坐车。“如果和大家一起坐车去开会的地方自然省了很多力气,但是这样一来动辄一上午的时间就白白溜走。在部队那么多年,时间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一上午我可以走访多少个村子,入户多少家,我就一直走着去。”王振山说。

  两年来,几双鞋的鞋底都被磨破,刚去扶贫的时候,他172的个头有140斤,现在他的体重却不到120斤。现在扶贫工作结束了,他身体倒是练得更结实了,体检的时候各项指标全正常,只不过扶贫的时候路走的太多,落下了关节疼的小毛病。“原来路走的多了,不光鞋受不了膝盖也会给自己一个下马威呀,哈哈哈哈……”说着王振山揉了揉自己的膝盖。

  2016年,五龙山乡党委组织开展24个行政村的“庆七一,敢担当,勇奉献,争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入党宣誓活动,已经许久未回家的王振山原本可以不参加这个活动。但是作为扶贫队长,他告诉自己必须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如果连队长都可以缺席,那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来参加,原本已经准备回家的王振山,又一次“爽约”。“经常答应家人回家看看,又总是说话不算话,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好在家人都支持我的工作,不跟我‘计较’。”王振山说着,一脸歉意。

  敢说敢干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治病要找病根,扶贫要找贫根。以前的五龙山乡被王振山总结起来就是“五多五少”即:山多地少,旱多水少,沟多川少,树多矿少,人多地少。因为其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外流,再加上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导致村民思路狭窄眼光短浅,助长了百姓“等靠要”的思想,使得“依赖”和“索取”的习惯盛行,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王振山徒步走访调研了五龙山乡24个行政村,经过调研他发现了致贫的原因,但同时也发现五龙山乡得天独厚的优势。“五龙山乡当地山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2%以上,当地空气质量好,是天然的氧吧,环境优美适合避暑和养老,最宜发展旅游业。想法已经成熟,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又出现在眼前,发展旅游业的想法固然好,但五龙山乡山路盘绕,又窄又陡,平时小车能够勉强上来,大车根本开不进来,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的恶劣天气,道路泥泞连小车也进不来了,路的问题不解决,旅游业就没有办法继续开展,一切想法只能是纸上谈兵。

  2016年10月24日,对于五龙山乡的所有百姓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天,长治市政府与省检察院扶贫队共同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在座谈会上,王振山起身向大家提出从刘寨村修一条7公里的路,打通外界和全乡的联系。大家都担心修路耗资巨大无力承担,王振山偏偏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心想着早点带领百姓致富,修路前期投资虽大,但长远利益颇丰,他便揽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与省市县交通部门就发展乡村循环路积极协调,在省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仅一年时间,王振山和同事们就打通了制约当地“走出去、请进来”乡村旅游“瓶颈”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的五龙山乡依靠天然的环境优势和风景宜人的区位优势,依托各种协会和旅游平台,举办特色菜品、果品采摘节,形成了集旅游、采摘、观光避暑园区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链,百姓们富起来了,来钱的路子多了,王振山长长的舒了口气,会心的笑了。

  两年的扶贫时间如白驹过隙,现在扶贫归来的王振山,成为公诉部门的一名员额检察官。重新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上,他的信念更坚定了。正如他所说:“几年的扶贫工作磨练了心志,练就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将以此为起点,在办案中努力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