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上海社区矫正有“秘方” 六区实现“零重犯”

2018-08-07 18:17  来源:上海法治报  责任编辑:张昆
字号  分享至:

  有这样一群“犯人”,尽管他们没生活在高墙内,也没有手铐限制自由,但他们的行为却受到了一张“无形大网”的规制,防止他们“重蹈覆辙”,他们就是参加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社区矫正是在开放环境下开展的新型刑罚执行制度,是我国犯罪综合治理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获悉,2017年上海各区社区服刑人员重犯率均保持在低于全国0.2%的较低水平,其中崇明、徐汇、杨浦、奉贤、嘉定、长宁六区保持重新犯罪零记录。

  日前,上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陈寅带领调研组来到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围绕上海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召开座谈会。他指出,上海社区矫正工作要以“零重犯”为目标,注重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争取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区矫正的“上海经验”。

  科技监管:电子监管跨越上海

  今年5月,金山区金山卫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例行手机APP点名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叶某情况异常,电话始终停机或关机,工作人员采用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也未能与其取得联系。区司法局随即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小组,积极组织寻找,并牵头公检法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对策。经警方多日侦查,最终在某网吧发现叶某行踪并采取联合行动,将其追回后落实后续处置措施。

  据了解,参加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与在押的罪犯不同,他们工作、生活分散在各个社区,带来的管理难度比较大。因此守住安全底线,杜绝脱管漏管、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是社区矫正工作者始终坚持的首要任务。上海自2010年开始尝试采用手机定位,2013年开始推广使用电子脚环,近两年来电子监管比例大幅提升,截至7月底,佩戴不可脱卸式电子实时监管设备人数为3217人,占在册总数的44.54%,使用手机 APP 定位人数为7003人,占96.97%,两者合计占在册社区服刑人员的98.44%,基本实现电子监管全覆盖,动态监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电子监管的辐射范围已经跨越了上海。

  今年4月,嘉定区安亭司法所与毗邻的昆山市花桥司法所就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共同监管、协同走访、联合执法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初步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探索实践“跨省边界”社区矫正联合执法活动,从而强化对特殊情形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虚管和重新违法犯罪。6月7日,针对嘉定区安亭司法所一名“户在人不在”社区服刑人员谢某,安亭司法所和花桥司法所在两位所长带领下,共同前往昆山市花桥镇谢某家中走访,掌握其动态情况,并开展教育引导。两所工作人员在研判分析基础上,确定两所工作人员共同加入谢某矫正小组,并联合制定了监管、教育、帮扶措施。

  分类矫正“有的放矢”

  今年4月13日,一场名为“贪婪的游戏”的专题教育讲座在杨浦区社会矫正中心举行,70名在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类社区服刑人员是这场讲座的听众。据了解,杨浦区司法局内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社区服刑人员人数较多,占所有社区服刑人员的20%。面对同案多、问题需求多等情况,杨浦区社区矫正中心高度重视该群体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在刑意识较弱,易产生冤屈心态等倾向性苗头,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整合优质资源、订制系统课程,分步骤开展规矩、法律、心理、就业、道德、金融等方面针对性教育矫正活动,进一步预防和降低非法集资重新犯罪风险,帮助该类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度过矫正期。

  而在闵行区,矫正中心邀请区税务分局工作人员开办了一堂生动的税法教育讲座,拉开了2018年涉税类分类教育项目序幕。立项前期,区社区矫正中心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本区48名涉税类社区服刑人员的需求,着重从法治教育、传统文化入手设计教学内容,并借力政府职能部门、高校专业团队等,不断充实和完善教育矫正内容和形式,力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可复制的分类教育模式。

  根据计划,该分类矫正项目周期为1年,包括算账教育、拒绝教育、专家讲坛、同伴教育等四大板块,预计开展18次教学活动。通过项目的开展,着力帮助涉税类社区服刑人员解决法律知识淡薄、认知心理偏差、情景诱惑、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消除引发再犯罪的诱因,并提升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的意愿及能力。

  此外,浦东新区针对暴力类、金山区针对信用卡诈骗类、嘉定区针对外省籍、长宁区针对外国籍、青浦区针对女性对象、普陀区针对未成年对象等都开发了特色分类矫正项目,全市已形成4大类25项分类矫正指导手册。

  据了解,上海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矫正阶段、犯罪类型、现实表现等,系统提出了分段、分类、分级的“三分矫正”体系构想,并于2016年率先在浦东新区、徐汇区司法局试点,2017年起在全市全面推进,着力以“三分矫正”体系为框架,整合教育矫正资源力量,拓展教育矫正形式内涵,提升教育矫正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心灵矫正”打通浪子回头路

  万某是虹口区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尽管矫正时万某态度不错,真心悔过,但转眼又会走“老路”,两年中已经有三次重犯的经历。究竟是什么令万某屡屡犯案?

  经过矫正中心的工作人员分析,万某重犯的时间都是其发病时。原来万某身患严重疾病,多年来无处落户导致其无法办理二代身份证、社保卡等相关证件。“黑户”的经历让病痛中的万某感到无奈,于是每每发病时他就故意犯罪被捕以获得就医条件,他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

  针对万某的情况,虹口区司法局一方面严格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另一方面着力帮助其解决户口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在各有关部门多方共同努力下,最终解决了万某的公共户口问题。

  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而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实现自食其力、自立于社会,是阻断重新犯罪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此,本市出台了相关法规制度。2012年上海市人大出台《上海市安置帮教工作规定》,2015年上海市司法局联合综治、公安、民政、人保等18个委办局出台《上海市安置帮教工作规定实施细则》,2015年上海市司法局联合市综治、教委、民政、财政、人保等委办局制定《本市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举措,如明确将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要求按照社工与社区服刑人员不低于1:30的比例购买社工专业服务;就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就学、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等问题作出规定等,为上海市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帮教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通过实施全面精准帮扶,社区矫正人员的“回归之路”越走越顺畅。据了解,除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外,上海还引进了34家社会组织、58家民主党派、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分别发挥优势专长参与帮扶帮教,与社区共建26个区级社区服务基地,287个街镇社区服务基地,大力推进安置帮教基地建设。目前,全市现有中途之家22个,过渡性就业基地318家。(陈颖婷)

北京双胞胎青岛溺亡:如果所有的警示与教训, ...

世上没有后悔药!

北京最大规模研究生考试作弊案:6名组织作弊者...

终究还是为“胆子大”负责!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三问鸿茅药酒事件

警方跨省抓捕是否涉嫌滥用权力?鸿茅药酒“违法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执行随感丨蜀葵花儿盛开,却有一抹忧伤和无奈

在这如火如荼的花儿中央,一个低头缄默的女孩儿映入了我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