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速来围观!没有被告席没有原告席,这样的法庭你见过么?

2018-07-13 12:00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张韵欣
字号  分享至:

  “案多人少”一直是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的主要矛盾。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半径越来越大,时空界限越来越模糊,诉讼活动依托网络平台,能更直接、有效地降低参与诉讼的各类成本,提升审判质效。

  为此,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法院自2018年初起,开始探索互联网法庭建设,将现代科技应用和司法审判活动深入结合,在全省首创“全在线”诉讼服务平台,疏通“堵点”、扫清“盲点”、祛除“痛点”。7月11日上午,湖里法院举行互联网法庭“全在线”诉讼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法庭长啥样?

  没有被告席原告席

  面积不到传统审判庭的一半

  法官通过在线庭审平台远程开庭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7月11日,记者走进湖里法院殿前法庭3楼的“全在线法庭”。法庭内呈长方形,不仅没有被告席和原告席,也没有书记员席位,只在正中央设立审判席,左右两边还各摆放着两排旁听长椅,整个面积不到传统审判庭的一半。

  审判席上摆着三台显示屏,其前方两米有一块2米宽的大屏幕。屏幕前立着一个高倍摄像机,正对法官席。就如同平日里的微信视频聊天界面一般,审判庭的实时画面下方是被告和原告的实时画面,三个画面可以自由切换为主画面。

  原告、被告登录该系统前,需要进行“三网认证”——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和银行账户都能认证通过才行。其中,身份证号验证还需要进行人脸识别。

  线上如何审?

  语音识别实时记录

  真正实现无纸化

  记者远程采访当事人代理律师

  “被告,声音是否清晰?视频是否流畅?”上午9时许,确认被告和原告的设备调试到位后,法官落下法槌。“开庭!”与此同时,法官用手触摸面前的显示屏,点击“开庭键”——一场民间借贷纠纷案正式在线上开始庭审。

  庭审开始后,法官与被告、原告的对话也实时出现在大屏幕左侧的下拉菜单中。它就像是传统审判庭中的书记员,不仅能做到实时录音,还能实时语音识别,将对话转为文字,记录下庭审的全过程。

  “打开证据1。”随着法官发出语音命令,屏幕上马上跳出证据1——当事人双方所签署借条的电子版。取代原来厚厚的纸质卷宗,庭审过程真正实现了无纸化。

  原告代理律师坐在办公室、被告坐在自家客厅,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一个摄像头和一个耳麦,就能轻松舒适地参与庭审。很快,庭审进入质证环节。开庭前,双方已经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在线举证质证平台提交了证据和发表质证意见,庭审期间,法官仅再次确认双方是否需要补充,大大节约了庭审时间。

  不到5分钟,质证环节就结束了。由于当事人双方对于还款金额和方式还有争议,该案最后以庭外调解方式暂时休庭。

  【解读】

  湖里法院互联网法庭“全在线”诉讼平台,涵盖在线立案、线上线下送达、在线质证、在线庭审等诉讼流程,符合条件的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一切诉讼活动。

  目前,在线庭审将主要运用于小额速裁案件、家事纠纷、争议不大的案件、当事人跨域案件以及涉互联网案件。这类案件约占湖里法院全年民商事案件数的30%以上。

  易送达平台:文书加上二维码疏送达难“堵点”

  易送达平台流程图

  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需要送达的文书可能多达十余份。在送达过程中,由于受送达人信息错误、住址频繁更换等原因,导致送达工作量大、成本高、耗时长。

  近日,湖里法院在全省首推“文书识别码”,实现“一案一码”,当事人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文书上的二维码,关注“湖里法院互联网法庭”微信公众号后,就可实现文书防伪、文书一键下载等多重功能。这个举措就像一把“电子钥匙”,让使用传统送达方式接收纸质诉讼文书的当事人也能便捷地使用“互联网法庭”平台,进行在线举证制作、在线庭审等下一步诉讼活动。

  大数据融合运用

  易送达平台对接在线立案平台,直接导入案件信息。其运用OCR识别技术,将纸质诉讼文件中的关键信息自动读取并录入平台,实现案件信息的首次数码化,建立健全案件管理信息数据库,避免人工录入信息造成的错漏现象。

  为了更好地解决受送达人“你是谁”“你在哪”“怎么找到你”的问题,易送达平台还借助研发公司的信息资源优势,打通了法院与三大通讯运营商、银联、邮政、工商法人库和公安身份信息库的信息区隔,实现当事人身份信息在线验证及司法专邮信息的自动反馈。

  送达周期大大缩短

  平台通过智能文书模块,实现送达文书一键生成;短信、电子邮件电子送达,实时反馈邮件进度,节约送达时间;登录平台,在线选择送达方式,确认送达地址,查询案件送达进度,做到送达全流程公开透明。

  “平台会根据送达进度对所有案件进行智能开庭排期,所有案件的送达进度在平台上直观可见。”殿前法庭送达人员沈春福对记者说。以殿前法庭为例,一件案件的送达周期可缩短10天以上,送达人员的工作量可减少约60%。

  审判管理现代化

  在易送达平台界面上,还实时生成并动态展示了法官、送达人员的办案质效数据,详细记录了案件从立案、送达、排期到审判的各个节点,并建立了统一的动态监管平台。

  传统“案件发生-原因分析-提出对策”的事后型管理向“采集-存储-分析-输出”实时性管理转变,有效推进了审判质效评估科技化。

  在线质证平台:双方在线举证质证 扫庭前准备“盲点”

  人们常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实践中,部分当事人或代理人缺乏证据意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缺失。而当庭举证程序繁琐且耗时长,部分当事人因庭前准备不足或由于对方“突袭举证”,使得举证质证效率低下,法庭当庭裁判率低。

  湖里法院针对这一易被忽视的环节,开发了在线质证平台,可实现当事人双方在线举证质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民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争议大的数据会“全红爆灯”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证据的争议情况,在线质证平台设置了“颜色智能管理”,根据双方当事人对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逐一认可情况,分别用灰、绿、红三种颜色对证据进行标识,未质证的保持灰色,无异议的亮绿灯,有异议的亮红灯。

  例如,当事人对该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均不认可的,则三盏灯全红,表明该证据的认定存在严重冲突。

  而不论是“一路绿灯”还是“全红爆灯”,都直观反映了证据从无异议、轻微冲突到严重冲突的不同程度,便于法官通过证据交换的结果形成事实认定和焦点整理,为开庭审理打下基础,提高庭审的质量和效率。

  打造“异步审理”新模式

  在线质证平台将证据交换、举证、质证、争点归纳这一耗时耗力的庭审环节独立出来,移至庭前完成,允许当事人在一定时限内随时随地通过在线方式发起举证、回复质证。以极大的便利性杜绝了当事人因“懒得跑”而忽视甚至放弃庭前举证质证程序的行为。

  为了让“异步审理”更高效,在线质证平台还拥有即时信息推送提醒、证据自动排序等实用功能,一方当事人上传新证据或提出质证,另一方当事人及法官助理都能从平台和手机短信渠道即时收到提示,确保举证质证不遗漏。

  明确法官助理工作职能

  在线举证质证的过程是在法官助理的管理下进行。举证期限结束后,法官助理通过点击生成质证笔录。经过双方当事人确认后,可以直接作为法官裁判依据。

  这也契合了司法改革对人员分类管理的要求,从流程上明确了法官助理的工作职责,避免了法官助理与法官重复劳动,有效减少法官纸质卷宗翻阅等时间消耗。

  在线庭审平台:登录网页即可参与庭审

  祛诉讼成本“痛点”

  该平台将互联网技术与法院审判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对现有庭审流程进行创新性线上重塑,突破了地域限制,提升了审判工作效率,为当事人提供便捷、经济的庭审参与方式。

  当事人只需个人PC设备和耳麦即可登录网页参与庭审,不需要任何客户端或软件。传统庭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都可在系统内一一实现。

  多重技术辅助简化操作

  最大限度简化当事人对设备和系统的操作,才能吸引更多的当事人喜用、善用互联网平台。

  该平台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可将远程当事人的人脸画面与公安部人脸图像数据库进行分析比对,在庭审前对当事人进行身份确认;采用共享屏幕技术,支持当事人当庭上传证据材料,实现在线举证质证;采用证据语音唤醒技术,法官可通过语音指令按证据序号快速打开证据,提高庭审质证环节流畅性;采用内嵌式AI语音识别技术,使庭审笔录在对话中同步生成,且能通过AI学习不断扩大词汇库,不断提高识别准确率;采用庭审过程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可一键开启,全程留痕,能够满足案件归档要求。

  当事人可选线上线下诉讼

  互联网法庭的设立,就是要将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融合进办案流程,把现实物理空间审判与网络虚拟空间审判结合起来,实现从起诉、立案、送达、举证、开庭到案件判决的诉讼全部环节均可以在线完成。

  在诉讼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多样化需求,赋予当事人对线上、线下诉讼转化的选择权。

  【声音】

  有益尝试值得推广

  ●福建省人大代表钟庆达:

  第一次旁听在线庭审,切实感受到“互联网+司法”为老百姓带来的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在线庭审契合了近年来深入开展的司法改革,能够切实提升法院的审判质效,减轻法院干警的工作压力,是值得推广的有益尝试,我很看好将来“全在线”诉讼平台在更大范围内落地开花。

  ●福建远大联盟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林武:

  湖里区法院互联网法庭的“全在线”诉讼平台,一方面节省了当事人、代理律师的诉讼成本,一方面解决了法院送达难的前端问题,提升了质证和庭审的网络服务功能,最终整体提高了司法效率。期待相关的诉讼平台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宽、普及和推广。(记者兰京 谭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