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文科高考状元,师从民法专家柳经纬;
她审理最新型的案例,域名、IP、互联网大数据……
她是全国第一个把当事人诉讼意见附在判决书背后的法官,给当事人一片“说话的天地”;
她建起自己的“案件数据库”,促进有关部门对相关行业的整顿;
但她本人的世界,比这些标签和成就要广阔得多——因为“法官”对她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她探索法律世界的一种途径。
经历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初级阶段后,现在的她已经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法律世界“打开方式”。
【人物名片】
李缘缘,福建省厦门市思明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人,曾先后获得“全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厦门市优秀法官”“厦门市法院办案标兵”“厦门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并荣获个人三等功。
把我们最好的青春播撒在正义天平上,用我们最美的汗水浇灌出法律的公正之花——这是她的座右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从背法条到用法条
采访当天上午,记者在李缘缘的办公室旁观了一起案件调解。被告未经同意,在自己经营的网站上使用了数百张原告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依法判决当然方便快捷,但执行起来可能遭遇重重困难,双方律师也对风险一清二楚,所以更希望调解。但一开始两边的心理预期价格相差了几十万元之多,场面因此一度僵持不下。
李缘缘成了“破冰者”。她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照片数量太大,但从价格入手没有多少可调解的空间。没有劝一方降价或另一方提价,她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被忽略的盲点,“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图片相似性的问题?”
这一下把律师问愣住了。她接着说起自己办过的另一个案子,“当时原告一次性起诉了五六百张照片侵权,但最后因为作品相似度太高,实际认定侵权的照片只有一百多张,判决赔偿的数额比调解时原本可以沟通的金额还低。” 最终双方的价格区间降低到了五万元,调解成功,此案将顺利结案。
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调解,律师提出的所有问题李缘缘都有答案,答案背后都能援引出法条、司法解释、相关判例。这是她在民事审判庭十年练就的本事,“开庭也好,调解也罢,法官首先要保证自己思路清晰,不会被带偏,也不会被问倒。”
她的“定心石”来自于经验与学习。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来形容李缘缘对法律的研究再恰当不过。对待法条,她有庖丁解牛般的细致,“看懂法律规定字面上的含义,只是最基础的第一步。”现在她已经能做到旁征博引,“跟法条相关的司法解释、实施细则、最高院的看法,其他外地法院曾经处理过的类似案例,都在我的脑子里。”
跳出盒子 调整思维
法官也要学会切换视角
善于学习、总结和归纳,是李缘缘作为学霸的天性。她曾是晋江市的文科高考状元,在当时热门的经济、新闻和法学专业中选择了最后一种,在厦大法学院一待就是7年,师从民法专家柳经纬。
但深厚的专业功底只是成为好法官的第一步。幸运的是,李缘缘见识到了法律不同的侧面。刚从书记员升任法官时,别人都披上法袍独立开庭办案,她却被调离了审判庭,来到交警支队,成为当时在交通调解中心驻庭的唯一一名法官。
名为“交通法庭”,其实刚开始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但就是在这里李缘缘做到了在法官席上做不到的事情。从被动地听当事人表达诉求,到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她说:“以前交通事故的当场调解率不高,本质上是因为调解没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觉得不如直接法庭见。”为此,她参与推出了全国首张“交通事故司法确认单”,把现场事故处理和法院司法确认两个步骤合二为一。法官的名字出现在确认单上,经过司法确认的事故认定书具备司法强制力,当事人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无须再另行诉讼。
当同事们忙碌在一场又一场庭审之间,不断给自己的经历做“加法”时,李缘缘看起来却在做“减法”,把法官的名字从厚厚的诉讼文书搬到了薄薄的交通事故司法确认单上。但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通过和交警、保险、司法局等多个部门以及数倍于法庭里能碰到的当事人的沟通,她发现了视角的重要性,“法律创新的难点在于,大多数人只能看到扁平的世界,但其实只要换一个视角,解决问题的方法远远不止一种。”
她学会了让对方看到被忽略的盲点。比如与办事部门沟通时,诀窍在于让他们知道现场调解的好处远大于诉讼和执行,更能减轻工作负担。与当事人沟通时,则要从法律经验的角度出发,分析案情利弊。这些思路也被运用到了她后来的办案工作中。
总结脉络 提纲挈领
建起自己的“案件数据库”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2年,李缘缘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探索法律世界的视角,成了知识产权审判庭的一名法官。
与其他审判庭相比,知产庭的案件有一个特点,“新”。思明法院是全省第一个有权审理知识产权类案件的基层法院,自成立伊始,无数新型案件就涌向了这个审判庭。域名抢注、电商售假、假烟假酒……每遇到一个新类型案件,李缘缘都会自行总结“套路”,“案子的要点是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判决,双方的抗辩有什么新颖之处等等,我都会记下来。”她建起了自己的“案件数据库”,“对我来说,案件办结并不是终点,累积的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她那股喜欢探索的劲头又上来了。发现某个类型的案件多了,她会追根溯源,分析类型趋势:为什么案子多起来了,是不是与行业背景、人员流动、社会经济状况等等问题有关?然后一个一个环节倒推,思考如何联合其他部门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就像她当年在交通派出法庭做过的那样,以点带面,形成一盘棋。
正因如此,让一般法官苦恼的信息写作,在她这里不仅不是苦差,反而更像是一种自觉的动作。她撰写的信息被一级一级地提交到最高院,连续三年被上级采用,促进了有关部门对行业的整顿。她还以课题形式研究了假药犯罪、域名纠纷等,推动了相关领域审判尺度的统一。
【记者手记】
李缘缘是自信的,否则全国第一份附当事人诉讼意见的法律文书就不会出自她手。一般判决书只展现法官的说理过程,而这份文书全文登载了当事人的意见。法官判决是否有理,任由众人评说。
法官有很多种,学术型、实践型,有的擅长以理服人,有的擅长在激烈交锋中化解纠纷。但无论是哪一种,在办案时都必须有一力担责的自信。那种自信与结案率、调撤率、二审发回改判率等数字有关,但也不是百分百相关。更重要的是办好案件的迫切愿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研究案件的时间积累,与守护公正的恒心。(记者 谭欣妮 记者 黄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