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特别报道·政法战线凯歌传
平安不平安群众来把关
“丁零零……”9月20日晚上6时,随着一阵铃声响起,在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办事处通用小区居住的100余户居民纷纷从家中端出精心准备的美味菜肴,摆放在院子的两排桌子上,大伙儿笑逐颜开地介绍着自己的拿手菜。
“这是一年一度的百家宴!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居民常建成说,今儿这是小区居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比春节都热闹,居民们很喜欢这个活动。
63岁的赵一禾准备了两道菜,一道大虾、一道四鲜烤麸,每道菜都准备了10份。“我提前一天到市场上采购新鲜食材,昨天下午开始在家里准备,让大家尝尝我的手艺。”她说,平时大家上班都很忙,这是个难得聚在一起的机会,希望百家宴一直办下去。
“远亲不如近邻!”居民们纷纷说,以前大伙儿虽然都住在一个院子里,但相互间并不熟悉,通过百家宴,很多居民熟悉后成了好朋友,邻里间的情谊更加深厚,小区就像是个大家庭,谁家有事只要说一声,能帮上忙的都会搭把手。
在百家宴上,小区特意对选出的和谐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突出贡献奖等20多名居民代表进行了表彰。居民们还准备一些歌舞、戏曲类节目,登台为大家表演助兴。
“大伙儿尽享安居乐业带来的幸福。”常建成说,近年来,小区里没有发生过案件,也没听说过邻里之间拌嘴的,整个小区其乐融融。
“通用小区打造成零发案、零纠纷、零事故的标杆型示范小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逐步成为洛阳市的一块金字招牌。”洛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尤清立说,小区环境由过去的脏乱差,逐步变成现在的环境宜人、温馨舒适、宜于居住,还筹建起了图书室、棋牌室,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实际上,通用小区的变化是“大平安”理念在洛阳市深入人心的真实写照。
如今,像通用小区这样实现零发案、零纠纷、零事故的小区,洛阳市已增长30%,命案发案数下降50%,群众安全感指数始终保持在94%以上。
“这与全市全面推行的‘三专三合三化’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程息息相关。”尤清立说,所谓“三专三合三化”,即以“专网覆盖、专人管理、专款保障”,“资源整合、工作融合、内外结合”,“制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面化考核”为核心,在城乡社区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起职能明确、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反应灵敏的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
洛阳市以每1000户或3000人为1个网格,将城市最基层细胞——社区划分为900个网格,使全市所有社区、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城市区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全部纳入网格中。“专职网格员”是每一个社区居民耳熟能详的称谓。
“我们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办公桌椅、电脑和打印机样样齐全,最重要的是还为我们配备了自行车、电瓶车、公文包等工作必需品,而且统一安排食宿。条件这么好,干起工作来心里得劲着哩!”社区网格员张少康这样说。
为给“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提供强力保障,洛阳市将网格专职人员的工资足额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发放专职人员的工资,保证网格协勤、社工工资每月不低于2200元,有条件的地方还设立了专项考核奖励基金。
在洛阳市,“每日走访、定时走访、循环走访”的“三访”工作机制,已成为专职网格工作人员日日坚守的理念。与此同时,全市上下积极发挥楼栋长、门岗门卫、楼院热心人等力量的作用,在网格内开展各项工作,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形成了“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工作格局。
如今,网格化管理已在河南省全面铺开。在城区,按照300户或者1000人左右的标准划分为一个网格;在农村,将一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网格,把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谁家有了难事、急事、烦事,给网格长打个电话就能搞定。
目前,全省基层普遍做到了有人员管事、有装备干事、有阵地做事、有制度理事、有经费办事。
河南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委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平安建设的根本标准,每年两次委托省统计局对群众安全感、执法满意度进行调查,表先促后,把评判权交给群众,做到“安全不安全,群众来发言”、“平安不平安,群众来把关”。
战斗力倍增激发警务发展新动能
“你们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采取了哪些措施?”“公安执法检查站如何查处各类安全隐患?”……9月12日19时30分,河南省公安厅紧急召开党的十九大安保视频调度会议,对全省各地公安机关安保工作情况进行突击检查,检验各地公安机关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党的十九大安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这次调度会议事先不预发通知,而是采用现场提问方式。河南省公安厅领导现场随机提问,由省辖市公安局主要领导现场回答安保部署情况。在整个视频调度过程中,各地公安机关临战意识强,反应迅速。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是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截至2016年底,全省总人口10788万人,实有警力82722名,警力与人口比率为万分之7.47,居全国倒数第一。面对维稳任务繁重、警力严重不足,2015年以来,河南省深化公安改革,实施“战斗力倍增计划”,通过大数据引领、科技手段运用、人才培养引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育现代警务发展新动能,在不增加编制人员的情况下,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深刻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应社会动态信息化发展要求、体现河南公安特色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的“一村(格)一警”机制建设,探索以社区民警为主体,以包村(格)民警和社区辅警为补充,建立城乡社区警务全覆盖的新型警务机制,着力破解警力不足、基础工作薄弱等难题,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所谓‘一村一警’,就是从县级公安机关治安、刑侦、交警等部门挑选适合和熟悉当地情况的民警进驻每一个行政村,实现‘村村有警、月月见警’,把警力下沉到基层一线。”时任新密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的张元明,如今已担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对这项工作感受颇深。
2015年10月,河南省公安厅推出了“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321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截至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940万,网上预约701万人次,网上申办296万人次。今年以来,河南省公安机关大力推进警务云大数据中心、省市一体化警综平台、智能卡口、全省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全省剧毒化学品物联网动态管控系统、执法记录仪警务通管理系统、单警装备等10个科技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数据大整合、信息大共享、全警大应用,着力打造河南公安科技信息化“升级版”,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培育了现代警务发展的新动能。
河南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打破了时间、空间办事人力的限制,为群众搭建起了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公安局”,让群众办事变得省时省力,点亮了河南公安便民服务新常态。
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诈骗问题,河南省公安机关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反诈骗中心,全面推进打击治理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自去年12月1日省反诈骗中心成立以来,全省已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26亿元,破获虚假信息诈骗案件9249起,破案数和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均上升近7倍,发案率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最大限度避免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简单、粗暴执法,河南省公安厅坚持问题导向,自2016年以来,强力推进执法办案中心监督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倾力打造闭合型执法办案新模式,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率同比明显提升,全年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过错案件和瑕疵案件同比大幅下降,退捕退查率同期相比降低了9.7%,移送起诉人数同期相比提高了10.4%,实现了执法办案由分散型、粗放型向集约化、信息化的根本转变。
在公共安全监管上,河南省公安机关主动作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相继开展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专项治理、娱乐场所火灾专项治理、酒驾、重大安全事故整治等专项行动,通过综合执法倒逼安全隐患整改。
黑恶势力犯罪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影响群众的安全感。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公安机关就发现黑恶犯罪线索829条,从中侦办黑恶犯罪团伙286个,抓获2250人、破案1713起。对此类案件,实行省公安厅督办、省辖市公安局主办、县市区公安机关参与,逐案落实定责任领导、定专案人员、定工作措施、定办案期限、包全案全结的“四定一包”侦办责任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省“打黑办”充分运用“挂牌督办、下打一级、异地用警、指定管辖”等措施,确保一查到底,办出成效。
立足检察职能主动惠民勇于担当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安居乐业和幸福感紧密相连,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以人民群众平安需求为工作导向,这是对老百姓最大的负责,真正体现了检察机关司法为民的宗旨和情怀。”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陈泽民不久前视察河南省检察工作时说的一番话。
陈泽民的话引起了不少人大代表的共鸣。
近年来,河南省检察院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重要职责使命,坚持“胸怀大局是前提,立足本职是基础,正确履责是关键”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服从服务发展大局的工作导向,提出履行职责着眼全局、司法办案服务发展,主动把检察工作放在全省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始终做到司法不忘发展,办案维护稳定。
脱贫攻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全省检察机关立足执法办案,积极开展法治宣传,针对扶贫干部开展警示教育,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廉洁为民”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题警示宣传教育基层行活动千余场次,组织开展“送法进农村”1052次,开展“送法进机关”1721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2万余册,重点对县、乡、村三级干部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为脱贫攻坚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民生是最大的大局。近年来,全省检察机关把保障民生作为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结合司法办案,立足检察职能,主动聚焦民生问题,把涉及民生领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作为重点打击对象,针对环境和食品药品等领域开展专项检察活动,切实保障百姓安全。
河南省检察院与省环保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部署开展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制订了《河南省检察机关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实施方案》。全省检察机关积极行动,监督办理了一批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
为响应省委关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关精神,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省检察院还与省法院、省公安厅、省环保厅等部门牵头制定《关于建立实施环境资源司法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严厉打击涉及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在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服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调研,召开服务企业座谈会,找准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严查影响企业发展的刑事犯罪,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河南建成解决执行难大格局
“要按照文件要求,在年底前落实到位,请张立勇院长负责牵头抓好落实。”这是2016年9月21日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上作出的重要批示。他要求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
今年4月14日,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中央两办的文件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增强了可操作性;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省公检法,人民银行,民航、铁路,公安、边防等5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的解决执行难联席会议,共同解决执行难问题,打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民战争。
“在解决执行难的进程中,我省出台了迄今最为严厉、操作性更强的惩戒措施,合力打造共治执行难的铜墙铁壁。”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说,全省政府主要部门及各金融机构、银联、互联网企业等单位之间实现了与人民法院执行查控系统的网络连接,建成覆盖全国地域及土地、房产、存款、金融理财产品、证券、股权、车辆等主要财产形式的网络化、自动化执行查控体系,河南省三级法院互联互通、全面应用。
在全省建成的解决执行难大格局下,老赖寸步难行,不得不履行法律义务。
三门峡某置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在南极旅游时,名字被民航系统列入了黑名单。在委托他人还清全部欠款后,才得以购买机票回国。
登封市某个体户林某发现自己的手机彩铃被设置了“您所拨打的手机机主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请督促其主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语音提示,在主动找到法院履行全部还款义务后,其“老赖定制彩铃”才被取消。
巩义市某公职人员胡某等4人,因为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而被巩义市纪委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该处分决定还被同时抄送胡某等人所在单位、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等,作为对党员干部考核管理的重要依据。
2016年以来,河南法院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54.8万例,是2013年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施以来发布数量总和的3.2倍,有力推动了解决执行难工作的开展。
河南省是最高法院确定的在两年之内完成基本解决执行难任务的重点推进省份之一,解决执行难的时间紧、任务重。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河南省高院确立了以依法惩戒打击拒执犯罪为总揽,以点带面,推动解决执行难工作全面开展的整体工作思路。
河南省高院与省检察院、公安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进行顶层设计。为破解犯罪嫌疑人难找这一执行难题,全省法院纷纷与公安部门联动,成立“警务工作室”,利用公安大情报系统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网上追逃拒执罪犯罪嫌疑人。2016年,全省共判处拒执“老赖”1244人,判刑人数是2015年的3.9倍,居全国法院第一位。在法律的威慑下,5.6万名“老赖”主动履行了法定义务。2017年上半年,全省法院已审结拒执犯罪案件14750件,判处1826人。
今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出批示:“应大力宣传河南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做法和成功经验。”6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转发了河南法院“以打促执”、依法执行的工作经验,要求各地学习借鉴。
河南全面推进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

图为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乡工作人员为群众解答涉法问题。

图为河南公安民警进村入户宣传防诈骗常识。
罪犯被判处缓刑后,该如何监管?河南省司法厅给出的答案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基本任务,坚决遏止脱管漏管发生,确保社区矫正持续安全稳定。
在河南省乡镇司法所,有45种社区矫正文书格式,涵盖了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监管工作、考核奖惩、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突发事件处置、档案管理、收监执行等,使社区矫正执法流程更趋规范严谨。
“过去,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过于笼统,而如今有了可操作性的依据。”淮阳县司法局局长石荣民说,河南省司法厅下发的《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奖惩暂行办法》,对违纪违法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或辞退等惩戒,加强队伍管理、严明工作纪律要求。
河南省的社区矫正工作于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底全面启动,属全国最后一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省份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起步晚、基础薄、保障弱等困难,着力健全工作制度体系,持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不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落实监督管理,积极实施教育矫正,广泛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维护安全稳定、落实经费保障标准、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配备社区矫正专职社工等关键指标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2016年度全国社区矫正考评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河南省委印发的《河南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2015年重点事项》中,明确把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执法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任务。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对制约社区矫正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从政策层面予以破解。省编办专门发文要求市县两级编制部门支持司法行政机关全面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省财政厅与省司法厅联合下发《关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水平的通知》,将社区矫正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由1600元提高至2000元;省司法厅与省综治办、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出台《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这些密集出台的重要举措、重头文件,有效解决了困扰社区矫正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等难题,强力推动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突破性发展。”河南省司法厅厅长王文海说。
在提高经费保障上,河南省司法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开展了社区矫正经费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督促各地加快落实进度。目前,18个省辖市、170个县级单位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119个县级单位经费保障标准达到人均2000元以上,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在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上,河南省司法厅通过制定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指南、召开现场推进会、试点先行带动等方式,大力推动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在连续开展两批全省社区矫正中心建设试点的基础上,2016年启动了登封市等20个社区矫正中心示范点建设,协调省财政厅为每个试点拨款40万元,已争取中心试点建设省级专项扶助资金1440万元。截至2016年底,全省建立社区矫正中心115个,占应建数的71%,平均面积600平米,功能较为齐全,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目前,全省市、县两级全部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实现机构全覆盖。6个省辖市、67个县(市、区)成立了社区矫正执法支(大)队,使社区矫正更加贴近实战,增强了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全省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4988人,与社区服刑人员比例达1:10,全省配备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2551人,与在矫社区服刑人员的比例达到1:19,一支专兼职结合、适应执法和管理需要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基本建立。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75984人,解除矫正126410人,在矫社区服刑人员49759人,再犯罪率0.16%。(记者 张亮 赵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