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山西忻州市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芝郡村的贫困户董建平一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在忻州做烤串生意的新疆大叔艾则孜·阿伍提带着女儿热则亚·阿伍提突然登门造访。艾则孜坐在床头用他那拗口的新疆普通话和老董拉起了家常,站在身旁的女儿热则亚见缝插针,当起了翻译。
“16年前,我从新疆来到忻州卖烤羊肉串,多亏政府有关部门给我这个新疆人太多太多的关怀,现在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听说你家里遇到了困难,供孩子上学成了问题,我想帮帮你。”说着艾则孜就把2000元钱按在了老董的手上,“咱家闺女是个念书的好材料,千万不能让她辍学啊。以后生活上有难处,就赶紧和我说,不要不好意思,咱维汉两族是一家人哪!”
面对记者,这位烤串大叔动情地讲起了他的人生故事:艾则孜·阿伍提是新疆和田人,有兄弟9个,从小生活困难,没有念过书。为了生计,他于2001年来到忻州做起了卖烤串的生意。初来乍到再加上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生活上生意上困难不少。一碰到难事,他就找辖区的新建路派出所,热心的管片民警骆国泉成了他这辈子感恩不尽的好朋友。那年,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由于户口在新疆,再加上语言障碍无法入学,这可成了艾则孜一家的大难题,他找到了骆警官。骆国泉和所领导先后走访了学校和区、市教育局,在多部门的共同协调下,艾则孜的儿子高高兴兴走进了校园。有一件事让艾则孜至今念念不忘:一天,他从新疆叫来的一个小帮手突然不见了,这可吓坏了艾则孜,万一有个闪失,他无法向老家父老交代。艾则孜找到老骆求助,派出所立即向周边派出所发出联合找人通报。在警方的努力下,第二天傍晚终于找到了这位新疆小伙子,艾则孜紧紧握着民警的手,感激得热泪夺眶而出。
十几年如一日,骆国泉只要一有空就来艾则孜的摊点看看,为其排忧解难。当初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如今已能对答如流,骆国泉风趣地说,他在年近六旬时竟掌握了一门“外语”。当初艾则孜是“烤串游击队”,由于摊点不固定,生意很清淡。后来,派出所出面和城管部门协调,让艾则孜到城门楼广场旁的个体户经营区营业,由流动经营变为固定场所经营,生意很快火爆起来,“夫妻店”迅速成长为有18名员工的规模经营户。
回想16年的“化茧成蝶”,艾则孜·阿伍提反复说“热合买提”(谢谢)。他感恩政府部门对他这个远离故土的外乡人的关心和支持,感恩忻州人民,他说忻州已经成为他热恋的第二故乡。
今年下半年以来,艾则孜先后向忻府区云中路小学、东楼中学捐资助教5000余元,向代县上馆镇的贫困户捐助5000元。在东楼中学,他了解到该校品学兼优的初三学生董娇娇家境贫困,一家人主要靠低保金生活,董娇娇随时有辍学的可能,便拿定主意要帮帮这个家庭。
艾则孜说,今后不管挣多挣少,要年年捐资助困,这已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追求。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两家人仍有唠不完的话。18岁的热则亚·阿伍提一本本翻看着董娇娇那一大摞红灿灿的获奖证书,对董娇娇赞不绝口,两个漂亮姑娘已经成了知心好姐妹。热则亚拉着董娇娇的手:“来,咱们照一张。”咔嚓一声,“汉维一家亲”定格为一帧美丽合影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