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不是警员的时候,看到别人执法,我觉得那些工作我也能做。”6月16日,今年41岁的海南省港务公安局刑侦支队侦查员、网警大队负责人何宁对记者说。
从警11年的何宁,始终不忘初心利用所掌握的网络知识与情报信息研判相结合,逐步摸索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有效提高刑侦信息化打击犯罪的效能。在他的带领下,海南省港务公安局相继破获了“2012-157”部督重大毒品案、“2014·1·14”故意杀人案及一系列抢劫、盗窃等重大案件。因此,他曾先后荣获“2012年度全国毒品案件信息管理先进个人”、交通公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先进个人、全国刑侦情报研判能手等称号和荣誉。2017年5月19日,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为抓毒贩彻夜不敢入睡
2011年6月,在对出岛大数据进行研判时,何宁发现一辆四川籍牌号的小轿车形迹可疑,几个月内频繁进出岛,且均不在旅游旺季,不符合自驾游特征。针对这一情况,何宁通过调查发现,该车主叶某2004年曾因贩卖毒品被公安机关处理。
在综合统计分析后,何宁确认卢某有重大涉毒嫌疑。随后,海南省港务公安局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何宁主动担负起信息研判的重任。经过几个月的侦查研判,一个跨境跨省的家族式贩卖毒品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在何宁的研判支持下,专案组很快完成了该贩毒团伙有关案件取证工作,并在上级部门的协作下,于2012年4月底成功在海口抓获卢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缴获冰毒2.12千克、麻古0.877千克,以及毒资20余万元,成功斩断了一条从缅甸到云南临沧、昆明再通过快递邮寄到海口的贩毒通道。
“当时就怕嫌疑人途中换车或者换人,所以一刻都不敢松懈。”回忆起这宗案件取证时的艰难历程,何宁告诉记者,他待在云南时独自跟踪嫌疑人盯紧着人和货,与嫌疑人同在一辆客运大巴行驶800多公里彻夜不敢闭眼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83小时破命案
“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是对百姓最好的交代。”秉承着心中的这一信念,何宁自入警以来便将信息研判作为自己立足岗位、服务大众的重要抓手,多年来,靠着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何宁已然成为信息研判的行家里手。
2013年12月21日凌晨,一名男子伙同他人在辖区内某酒店实施盗窃电动车,被该酒店保安发现后便逃跑至海港医院(现海口市人民医院海港分院)内躲藏。但被该医院的两名保安发现并将该名男子暂时扣在保安室内由保安王某发看守着。
当其中一名保安搜出该名男子藏匿在院内某消防栓内的作案工具时,该名保安便告诉王某发“赶紧报警,该名男子是小偷别放他走”。可该名男子一度想逃跑,在企图挣脱的过程中用身上的匕首将王某发捅伤,随后王某发不幸死亡。
案发后,为迅速侦破案件,海南省港务公安局立即成立“12·21”专案组。然而,由于监控视频图像模糊等种种原因,一时难以发现更多线索。在案件停滞不前时,何宁决定将侦查重点转向现场收集到的疑为嫌疑人遗漏物品。通过对遗漏物品进行研判,获得嫌疑人梁某际的身份,与现场监控图片比对,确定梁某际有重大作案嫌疑,随后通过对梁某际的生活规律进行研判,最终将梁某际的落脚点锁定在某宾馆内,并成功将其抓捕。
至此,在何宁和专案组民警的艰苦努力下,历经83个小时,终于将“12·21”命案凶手梁某际成功抓获。
“这宗命案最难的就是凶手身份位置的确认,我们总感觉他就在身边。”何宁认为命案一天不破就一天给社会造成危险,“没破案时,命案的凶手还逍遥在外,再不尽快抓获,我们无法给社会安宁一个交代”。
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守护
“防患于未然,是对群众安全最好的守护。”在何宁看来,侦破案件、抓获罪犯,是公安民警的天职,但如果能够通过提前研判,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无疑是对群众安全最好的守护。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日渐猖獗,为了避免群众上当受骗,何宁主动在日常工作中增添了与诈骗分子“抢跑”的内容。借助信息平台,何宁每天处理潜在的电信诈骗信息上千条,筛选出本地民众可能受骗的信息,借助电话、微信、短信等多种途径,对广大群众积极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
在何宁的工作日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说警察是我的职业和工作,那么刑侦就是我的追求和事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何宁把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感情融入在了平凡的岗位上,他以精湛的业务维护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他以一心为民的担当守护着一方的平安与和谐。
近年来,他负责侦破各类案件134起,协破案件38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2名,何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阐释了新时期交通公安民警“忠诚事业、服务发展”的赤诚精神。(记者陈超超 肖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