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室里的“夫妻档”
——记重庆市九龙坡社区民警王福陈和协勤妻子徐宝芬
“王户籍,我今天加班,不能过来拿身份证明了,你帮我送过来可以不?”5月10日上午,接到辖区租赁户老李的“求助”电话,王福陈一口答应,挂电话时,还憨憨地笑着。
自制“广告牌”
让老百姓记得有事找他
今年41岁的王福陈,是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街道石杨社区的社区民警。这个操着一口北方普通话的憨厚汉子,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和从国企辞职毅然当起协勤的妻子一起筑起夫妻警务室,24小时,线上+线下,零距离为居民服务,让当地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人民警察在身边的安全和贴心。
王福陈和妻子徐宝芬驻扎的石杨社区,紧邻陈家坪机电市场,现有居民3000多人,辖区里的第三设计院家属区修建于几十年前,多半居民为租赁户。
“以前经常听说哪家被偷了,家里要是没人,我就不踏实。”在第三设计院家属区住了30多年的刘婆婆说,自从有了王福陈警务室,没再听说过有贼娃子的事。
王福陈的警务室,就在家属区里,是他主动要求搬来的。二郎派出所教导员唐亮介绍,以前,这一片区老旧房子多,人员流动大,发案一直比较高。2014年,王福陈从巴福派出所调到二郎派出所后,便主动向所里申请到石杨三社工作。
“我当时下了个决心,一定要改变社区的状况,把社区治理好,把发案控下来,不改变现状就永不搬出警务室。”为了让居民尽快熟悉自己,王福陈一进社区就为自己“打广告”——举着一块宣传牌,走街串巷告诉居民们“石杨三社区民警王福陈在您身边”。他还手拿一叠写着自己联系方式的名片,分发到每家每户;提着喇叭和手电筒,提醒居民关好门窗,注意用火安全,每天除了睡觉的时间他都泡在社区里。
两周下来,社区居民都知道了这个用大喇叭喊话,“噪音扰民”的社区民警叫王福陈。由于坚持沉在社区谈工作、拉家常,慢慢地群众开始主动和他打招呼,主动反映情况的人也多了。
王福陈的这股劲儿,作为妻子的徐宝芬不仅看在眼里,还用实际行动支持。硕士毕业的她辞了老家的教师工作,跟随丈夫来到重庆,进了一家国企工作。见丈夫将服务老百姓设为人生目标,她再次辞职,在警务室干起了协勤。
徐宝芬说,为实现低发案甚至零发案,王福陈在社区组织了10人的治安巡逻防范队,他们两口子联合综治专干、平安家园护卫队和楼栋长一起巡逻守候。
建立网上警务室
24小时为民服务
线下服务老百姓,在时间空间上有限制,王福陈想到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在这方面,王福陈有着颇为自豪的成功经验。此前在巴福派出所担任驻村民警时,王福陈利用微博和各种新媒体渠道,帮当地村民售空了滞销的近30万公斤瓢儿白。
于是,他开始行动起来。先将印有自己微信二维码、照片和联系电话的民警温馨提示卡送至每家每户,并将每户的家庭情况和电话号码都记录下来,录入自己的社区工作“百宝箱”,建立了“网上警务室”,群成员上千人。他每天发布警情通报和防范信息,并且将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进行“曝光”,发动了 “小楼长”、护楼护院“红袖标”、社区居民见了陌生人“问一句”等系列平安建设我来参与活动,网上、网下大家干得一片火热。
在王福陈的带动下,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警惕性也大大增强,辖区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预防,2016年以来,辖区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刑事案件和两抢案件,也未发生一起不安全事故。王福陈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群众的事成了他的事
从警6年帮助600多人
在第三设计院家属区,住着一位曾被强制隔离戒毒的居民,叫老梅。“对待戒毒回来的老梅,王警官两口子没有放弃他,不但自掏腰包送米送牛奶,还帮他做了好多事情,老梅真的遇到好人了哟!”居民口中的老梅,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创业当老板,后因吸毒败光百万积蓄。
“王警官两口子经常开导我帮助我,我再也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了。”老梅说,多亏遇见这两口子,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陷入困顿。比如办理养老保险,他一窍不通,王福陈为他跑前跑后办下来了;退休工资问题,王福陈也努力与老梅原来工作的企业协调。如今,老梅在科园四路附近一个工地守夜,也是两口子与多家工地沟通的结果。“因为以前做了错事,家人不管我了,王警官反倒比亲人还亲!”老梅内心充满了感激。
“再大的困难,大家可以一起解决,千万别再跟自己过不去了。”王福陈总是这样安慰找他帮忙的人。
参加公安工作6年来,王福陈帮助群众600余人次,解决前科人员再就业问题26个,捐款3万余元,在本职工作之外,王福陈两口子主动承担部分“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比如记录谁家水管破裂,谁家房屋漏水……他不让问题过夜,主动找物管协调解决。物管经理都觉得不好意思,借过年过节的机会想请两口子吃饭,但每次都被谢绝。物管经理经常对王警官说,你两口子有点另类哟。王福陈总是笑着说:“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