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公安分局紧密围绕辖区社会面防控实际需要,站在增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高度,深入研究探索警务工作创新,从“固化街头警力”入手,组建了区、镇两级的“千人警辅巡逻队”,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震慑压缩违法犯罪空间。
率先组建“警辅专职巡逻队”
据了解,2014年1月,通州公安分局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由50名民警、200名辅警组成的警辅专职巡逻队,由巡警支队实行专业化管理,配备长安巡逻警车2辆,金杯运兵车5辆、电动自行车60辆,按照“以专带群、警辅混编、捆绑作战”的模式,通过采取机动车巡、电动车巡和步巡等方式,强化通州城区的社会面巡逻防控,主要承担街面巡逻震慑、警情处置、集中清整和服务群众等职责。
巡逻队民警在分局范围选调,大部分从事过巡逻工作。200名辅警采取公司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政府出资、服务外包,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保安公司按照分局提出的人员标准负责招聘、培训,在通过分局、公司一系列严格考核后方予录用,确保辅警人员素质过硬。
在勤务安排上,日常采取“三班倒”的勤务模式,每天同一时间在岗警力30%;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调整力量部署,单位时间部署“警辅捆绑”的机动车巡组3组、辅警“两人一组”部署电动车巡组15组,围绕辖区主要大街、商业繁华地区、轻轨站点等部位实行24小时全天候震慑设卡和动态巡控。
重大节假日、安保时期等,提升勤务等级,实行“两班倒”,50%力量在岗,增加力量加大巡逻力度和密度。
在管理保障上,分局为辅警提供驻地,配齐相关设施,并专门申请辅警奖励资金,对工作出色、业绩突出的辅警人员给予奖励。
公司派驻负责人24小时参与管理,设置大队长、中队长、班长三个管理层级,与巡警队长、警长、车组长三个层级有机对接,逐级落实管理责任。
群众安全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在这三年里,通州公安分局积极推动专职辅警巡逻队建设,在治安形势相对复杂的梨园、永顺、马驹桥、潞城、台湖等7个乡镇,也采用同样模式先后组建了100人的专职辅警巡逻队,由属地派出所统一管理使用,根据各自辖区治安形势特点,针对性部署力量,强化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巡逻防控工作,区域打击犯罪和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通州公安分局专职警辅巡逻队人员已达千人,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016年以来,辖区街头发案和社区可防性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1.6%和3.8%,特别是街头两抢、涉车、故意伤害案件同比下降15.8%、27.2%和22.5%,群众安全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巡警、特警、武警三警“捆绑作战”
与此同时,通州警方在专业力量部署方面,实行巡警、特警、武警“三警捆绑”作战,按照合理布局、整体联动、协同作战的原则,将三支武装处突力量交叉分布到相应区域,通过采取定点停靠、动中备勤、武装巡逻、应急处突的方式,对街面发生的突发事件相互策应、共同处置,最大限度提升武装力量震慑效果和反恐防暴处突能力。
六个巡逻警务站24小时驻守街头。分局巡警支队下设六个巡逻警务站,分布于北苑西门、梨园贵友等繁华商业街区及轻轨站点周边,按照每个警务站不低于4名民警8名辅警的标准配备力量,实行“四班三运转”模式,强化警务站周边的24小时控制,特别是在夜间18时至24时高发案时段,综合运用车巡、步巡、定点控制等多种巡逻方式,协助派出气做好辖区巡控工作。
同时,采取警务站社区化管理模式,加强巡控范围内营业员、停车管理员等社会力量的宣传发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治理。
此外,各警务站充分牵动属地城管、交通等力量联勤联动,对警务站周边乱停乱放车辆开展“贴条”执法和静态核录,有效维护周边秩序。
警务站民警热情救助七旬走失老人
2016年10月31日19时许,西门警务站接群众报警:在警务站东侧发现一疑似走失的老人。民警到现场发现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大爷在路边徘徊,且思维有些混乱,不能说清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子女的联系电话。
民警随即将老人带到警务站,一面安抚其情绪,一面与老人交谈了解情况,但均未获取任何线索。正在民警继续与老人沟通的时候,一位路过的群众称认识老人,与其居住在同一个小区。随后,民警驾车将老人平安送回家中。
为表示感谢,老人的子女于2016年11月3日专程赠送一面写有“勤政爱民,鼎力相助”锦旗表示感谢。
派出所巡逻车组精细化牵动指导辖区巡逻勤务。各派出所根据辖区内的地理状况、治安状况、发案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巡逻车组的巡控范围、巡控时段、巡控路线,有警快速出警,无警街面巡逻。车组警力配备不少于2名民警、2名辅警,并按照“统一标准,确保实用”的原则,配齐警用装备、通讯装备和卫星定位系统和装备配备。
派出所巡逻车全部纳入分局巡逻网的基本“网结”,每日向分局上报巡逻警力投入情况。派出所值班领导坚持上车巡逻一线带班,切实加强对派出所民警、辅警、巡防队员、群防群治等各种巡逻力量的牵动和督导,遇有突发事件时亲自实施指挥。
(任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