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芜市加快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全覆盖工程,打造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法治为引领、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一、织密信息网络,实时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按照 “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报送规范、预警及时”的要求抓好信息化管理运行。建立市级信息指挥网络,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做好全市矛盾纠纷的动态采集、实时研判、预警分析、应对处置、移交转办、督导考评等工作。在各区、镇(街道)、村(社区)以及人社、交通、卫生等部门统一安装“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登记、调处、化解等信息。按照“懂业务、会操作、有担当”的标准,在全市范围内选配信息员 1254 人,实现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
二、夯实组织基础,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多元化解组织网络,各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行实体化运作,各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行 “一站式”服务,各村(社区)人民调解室做实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排查。在法院系统建立诉调对接中心,内设指导分流室、人民调解室、法官工作室和司法确认室。在基层公安派出所建立调解组织,完善警调对接制度,分流化解矛盾纠纷。在司法行政系统升级“ 12348 ”法律服务热线,把人民调解与提供法律援助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矛盾纠纷化解渠道。人社系统在建立劳动争议仲裁庭的基础上,设置调解室,实现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全覆盖。市医调委设立接待咨询等 8 个服务窗口和人民调解室,建立医学专家库与法学专家库,高效便捷地化解医患纠纷。交调委建立“五位一体”调解工作平台,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便民高效服务。
三、统筹各方力量,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在镇(街道)设立 “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定期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积极发挥基层网格管理员、平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结合“百名律师包千村”活动,选拔 169 名优秀律师、公证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全市 1067 个村的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工会、共青团、妇联、法学会等立足各自职能,积极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先进典型,发挥乡规民约、行业规范、团体章程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