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上海大交通:依法治理、科技创新……交通文明永远在路上

2017-04-08 23:48  来源:新民网  责任编辑:黄琴
字号  分享至:

  图片说明:上海加强综合交通管理。

  清晨,上海逸仙高架西侧近内环高架匝道,早高峰刚刚到来,密密麻麻的车流将匝道填满,车虽多,但秩序井然,没有一例加塞,没有一声喇叭。安静的匝道,交替通行的车流,抒写着秩序之美。

  这里是上海。2016年3月25日,上海市委将“从严加强综合交通管理”作为“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动员全警、全社会之力整治交通。短板,往往就是难题,既在于群众反映日趋强烈,更在于问题本身复杂难解。

  伴随“十二五”的收官,上海迎来了覆盖全市的交通大整治;展望“十三五”,这场交通大整治永远在路上。

  依法治理

  回溯整治的这一年,一个“关键词”不得不提,那就是依法治理。路口、高架、行人、车辆,覆盖全市的交通大整治不仅攻克着这座特大型城市未来发展的难题,更带来了城市法治素养的提升。

  繁忙的早高峰,延安东路河南中路路口,秩序井然令人赞叹:红灯前,没有一个行人越“雷池”;遇拥堵,机动车不再“拖尾巴”,也几乎听不到让人心烦的喇叭声。

  回想大整治刚开始的时候,黄浦交警支队三中队民警竺志平每天至少要开100多张罚单。变化,源自坚持,从简单的维护秩序到树立遵法氛围,天平的倾斜,砝码是法治的力量,包括竺志平在内的全市5万余公安民警,用“违法必究”的坚持重塑法治的权威。如今,交通管理从交警的一项专门工作,变成区域内各警种和行政执法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

  科技创新

  习惯的养成、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时间。交通大整治能搞多久?一开始不少人都有疑虑。整治之初,一个路口十几、二十名警力的景象并不鲜见。全警支援交警,全覆盖、零容忍的现场执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人海战术势必不能持久。一旦警力退潮,会不会违法回潮?

  上海警方用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出了回应。短短一年间,上海警方推动了1.8万套电子警察的安装,实现一机多用,同一个设备既能查处闯红灯,也能自动识别包括压实线、逆向行驶、违法停车等其他16 种违法行为。如今,通过大数据模型算法,交警勤务指挥平台利用视频巡逻发现违法,就近派驻警力前往处置。

  法治权威的树立,需要“硬约束”,也需要“获得感”。交通大整治以来,上海警方已在全市排摸改造拥堵结点87处,优化调整交通信号配比1247处。在处置违法行为之外,交警勤务指挥平台结合可变车道,有效缓解了路口的拥堵。

  法规落地

  刚刚过去的3月25日,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有人说,这是“史上最严” 交规;也有人说,开车越来越难了。但毫无异议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交通大整治,是城市治理从理念到实践的创新探索,是在用法治和文明破解城市治理中的诸多难题,而这一份被市民称为“史上最严”的交规,将为警方执法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交通文明的改善,一项项科技创新,一次次违法处置,无不表明违法有代价,打破规则,必然受到惩罚。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习惯并相信,守规矩的“老实人”不会吃亏,这种以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立身的城市素养,也必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可贵的软实力。(记者蒋云倩)

相关报道

"帅呆"!南宁"衬衫哥"鱼跃跪滑扑倒小偷

“衬衫哥”说,在别人遇到危险时,每个人都能伸出手,会震慑不法分子,也能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

温州一火锅店废油再利用 1个月销售“老油”500斤

去年8月份开始,温州某知名火锅店将废弃油回炉变“老油”,再提供给客人食用。

拍拍肩膀让你别吱声 有人捡钱要跟你平分?诈骗!

马路上突然有人拍你肩膀要跟你分钱,天上掉馅饼了?别信,很可能钱没分到,自己的钱、金银首饰统统落入别人的手中。

智勇“双超”:最佳拍档是这样“炼”成的

“双超”组合打破上下级合作难的层级壁垒,开创1+1>2工作新格局屡破大案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