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美丽乡村 通讯员 刘骏 摄
环境保护不光是守护好城市的一片蓝天,农村的环境保护同样重要。重庆市南岸区广阳镇人大在农村垃圾如何处理的问题上,助推回龙桥村通过“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不让垃圾落地,打造美丽乡村,使农村天更蓝水更绿。
垃圾成阻碍农村发展的大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很多人开始在乎空气质量是否优质,但很少考虑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尤其是在农村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统一的垃圾车进行装运,也没有集中统一的垃圾站供农民储放垃圾。大多数农村处理垃圾的方式便是随意丢弃,这种处理方式,严重影响着乡村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垃圾扔在露天里,没人管,要么埋了,要么烧了。”广阳镇回龙桥村的73岁村民张大爷告诉记者,这是村民长期以来的习惯。夏天天气炎热,露天的垃圾堆又脏又臭,养出来的苍蝇、蚊子个头都要比普通的大一号。一遇到暴雨,风就把塑料袋吹得到处都是。烧垃圾冒出的黑烟呛得人喘不过气,垃圾坑周围的土地都不能种庄稼了。
“不合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影响了环境卫生,更阻碍了旅游经济发展。”回龙桥村党委书记刘官权介绍说,回龙桥村经济主要靠枇杷种植销售和乡村旅游业,村内每天生活垃圾量约为6吨,枇杷节游客高峰期间多达20吨。这么多垃圾,散在田间山间,很凌乱,游客看见了就可能不会再来,直接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垃圾治理关键还是转变观念
南岸区人大代表、广阳镇党委书记夏尧清告诉记者,人大代表在走访选民过程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在全镇普遍存在,决定以回龙桥村为试点,立即开展农村垃圾处理专项治理工作,并提出了“垃圾不落地”的治理思路。所谓“垃圾不落地”,就是将以往的粗放式堆放,改为指定清运点,在清运点放置分类垃圾箱,垃圾车定期将装有垃圾的垃圾箱运走,换成同车带来的空垃圾箱。整个过程中,垃圾始终没有脱离垃圾箱,不会直接接触空气和土地。垃圾既不会“随风而舞”,也不会受到雨水冲刷的影响,从而避免了垃圾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
同时,该镇还对镇、村、民三方进行垃圾处理的责权作了明确的划分:垃圾车、垃圾箱配置及垃圾清运由镇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实施;主干道清扫保洁由村里组织志愿者负责落实;垃圾分类、收集装袋由村民自行解决。每户村民每年交纳不低于10元的垃圾治理费,低保户和有特殊困难人群减免。
广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胡丹说:“垃圾专项治理最大的难度不是分类、装运等问题,而是老百姓的观念转变问题。”要村民一下子就改变过去的垃圾堆放习惯,并不容易。为此,镇人大代表和村干部、党员同志、村民代表一道,组成了垃圾治理宣讲队,进家入户宣讲,跟村民讲清楚为什么要改,由谁来改,怎么改。不光给大人们讲,还跟村民家中的孩子讲,让孩子去促进大人一同爱卫生讲文明。 “孩子都做得到,我们大人难道还做不到?总不能还不如孩子吧!” 村民张力说,通过宣讲,大家听明白了垃圾治理确实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都愿意参与进来,改变旧的垃圾堆放习惯。
治理不再“一阵风” 污染不再“涛声依旧”
回龙桥村辖3个村民小组595户2053人,辖区内乡村公路10余公里,必须有专人定时定点清理,才能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他们在公路沿线以30-50户相邻户为单位设置了48个垃圾清运点,全村设立30名保洁志愿者,每天早上7点到9点,下午5点到7点,定时清运保洁,由镇垃圾运输车统一拉走处理。
村民愿意转变观念,但还得有具体的好办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新观念。光指定新的清运点不够保险,还必须拆除旧的垃圾坑。回龙桥村将旧的垃圾坑改为绿化点、停车点、游客休息处等便民设施,村民要想像以前一样扔垃圾,也没了地方。同时,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统一回收,由镇集中转运,卖掉可回收垃圾的资金,纳入“垃圾不落地”专项治理活动经费统筹使用。
农村环境治理以前也做过,但很多地方都是“一阵风”,几天过后“涛声依旧”。回龙桥村为使垃圾不“回笼”,还建立起了一套长效机制。将“垃圾不落地”纳入《村规民约》,制定了《门前三包》责任制,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建立清扫保洁制度,将保洁员考核和淘汰机制引入《保洁员运行管理制度》中。
乡亲邻里特别看重“面子”,针对这一特点,回龙桥村建立了奖惩机制。每季度对保洁员的工作和村民居所的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实行积分累计制,每季度第一名免收该户当季垃圾清理费,年终累计积分第一名免收该户次年垃圾清理费,最后一名将挂黄牌警示,同时取消其有关惠民政策扶持。
回龙桥村通过“垃圾不落地”综合治理,提升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改善了人居环境,让以前的白色污染一去不复返。目前,该做法已在广阳镇全镇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