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刘学斌,男,1969年出生,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现任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司法所副所长、赤金镇人民调解委会员委员,1993年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至今,二十余年来,刘学斌以其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尽心尽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尽职尽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把矛盾调解在基层,把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一起矛盾纠纷转化为信访或刑事案件。为赤金镇的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刘学斌荣获酒泉市十佳人民满意司法干警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玉门市委、市政府评为“三五”、“四五”、“五五”普法先进个人;先后多次被玉门市司法局、赤金镇党委评为先进司法工作者、优秀镇干部。
善于学习强自身,宣传活动出实效
刘学斌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自1993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20年来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从未中断,他常说“打铁先须自身硬”。因此,他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认真学习法律、人民调解、心理学等知识,学习已成为他每天的必备功课,哪怕再晚再累,他都坚持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工作中,他努力做到勤于思考、善于疏理、深入总结,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用工作实践积累经验,真正将学习成果向工作能力、工作成效转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刘学斌时常深入村组、社区、厂矿企业进行人民调解知识和法律知识宣讲活动,在讲解中将现实发生的案例同法律知识宣传、民间纠纷化解紧密结合起来,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讲解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至目前,已累计深入基层开展法律知识宣讲活动80余场次,培训人民调解员达3000余人次,成为了深受赤金群众喜爱的“普法人”,全镇群众的法律知识得到了普遍提高。
立足实情建制度,把脉问诊破难题
赤金镇曾经是全市的信访大镇,刘学斌从事信访接待、矛盾调解工作以来,坚持将不因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从而引发信访案件作为工作的基本目标,一方面积极化解积存的信访案件,一方面将人民调解作为破解信访难题、推动司法工作的破题之策,通过深入思考信访症结、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主动破解信访难题、不断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制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办法,真正做到了信访化解、人民调解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成效清,将管理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使人民调解工作有章可循,有策可行。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推动实现了“四化”:一是调解工作制度化。积极参与制定各项调解工作制度,并按制度操作,做到有章可循。
二是法律法规通俗化。为使一些调解常用法律法规通俗易懂,刘学斌同赤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其他工作人员一道精心制作张贴了人民调解示意图、宣传页,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法律宣传效果。
三是调解程序规范化。加强与赤金镇社区调解委员会、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合作,按照调解程序制作了调解程序流程图,使当事人按照调解程序主张权利,调解程序逐步规范化。
四是回访制度经常化。为确保调解工作得到较好的执行,坚持调解回访制度,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在十五日内进行回访,做到了调解工作有始有终,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好评,为镇村两级调委会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近三年来,他共调解各类纠纷540起,调解成功535起,接待当事人的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参与处理信访案件22件,
事无大小化矛盾,倾力调解促和谐
刘学斌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总结了“五心”调解法,这已成为他做人民调解的工作指南:即“信心、耐心、细心、热心、爱心”。案件在他的手里,领导觉得放心,百姓觉得安心。
他的心中是“农民工挣钱不容易”。2012年10月初的一天陕西汉阴县平梁镇的农民成某一家三人来到赤金司法所,反映成某3月份在安徽老板龚某处务工,右腿摔伤,现在需要继续治疗,但龚某不管。成某一家人已在龚某的工地闹事几天了,成某妻子扬言如若处理不好,就在镇政府吃住。
刘学斌立即将龚某约来了解情况,龚某坚称已支付医疗费3万多元,从3月到现在成某全家人的吃住都由他负责,现又索要十几万的赔偿,还扰乱他无法施工,再滋事他将采取过激手段。双方立刻剑拔弩张,刘学斌看到这个架势,满脸笑容递上一杯热茶,“你们先别气,有什么话慢慢说,办法总比问题多”,简单的一声问候、一杯热水,真诚的一张笑脸、一腔热情,使得双方都感受到了他的诚意,渐渐冷静下来,接下来的几天,经过刘学斌耐心细致的做工作,给双方讲明道理,辨明责任,分析利弊,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赔偿3万元,使这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圆满解决,较好地维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成某一家给他送上了“春风化干戈,公正解民忧”的锦旗。
他的眼中是“群众利益无小事”。2013年7月的一天,光明村一名70多岁的老人反映,他给赤金一老板看守工地,欠他的工资一直不付。在受理申请后,刘学斌多方进行调查,了解情况,诚邀双方当事人坐下来协商解决。老板认为:老人在看工地时丢了一部分东西要赔偿,所以拒付工资。调解陷入僵局,双方不肯让步。刘学斌十几次找该老板做他的思想工作,帮他分析法律程序处理这件事的利与弊,同时,指出了他在用工方面的过错,经过做大量的工作,该老板同意一次性付给老人工资2000元,终于圆满解决了这起劳务纠纷,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名老人紧紧抓住刘学斌的手说:“真的非常感谢你,你用真心和爱心维护了我的合法权益,为我们百姓办实事,不愧为我们的贴心人”。
他的诺言是把“矛盾化解在村组”。近年来,国家大型工程高速公路铁路都在赤金镇境内进行了施工,伴随着的是层出不穷的矛盾纠纷,然而矛盾均被化解了,施工正常进行,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在这一切的后面,有一个身影不停的在奔走,在协调,迎着寒风,冒着酷暑,施工地哪儿有纠纷,哪儿就有他的足迹。因中铁十二局兰新铁路第一工区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原因及施工过程中不按实际依设计施工导致818+254KM过水涵洞及生产通道不畅,造成农户生产生活不便,引发东湖村四组32户围攻项目部,阻止施工。得到消息后,刘学斌立刻奔赴现场,随之的几天是不停的做工作,不断的协调,他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劳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刘学斌以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调解不仅平复了农户们的怨愤,也感动了项目部的负责人,双方最终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商谈,达成了协议,付给农户补偿款36000元,维护了赤金的稳定和谐。
多年来,无论是重大疑难纠纷,还是邻里矛盾纠纷,刘学斌始终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严格调解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力争给每个当事人一个公正公平的说法和交待。他获得的不仅是自身调解业务素质的提高,更加值得肯定的是,他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同事的尊重敬佩和百姓的真诚爱戴。(邢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