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握“131”总体要求和“12315”总目标,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服务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履行政法综治维稳岗位职责,把防控风险、服务发展和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为建设平安西宁、法治西宁、幸福西宁创造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是守牢工作底线,平安稳定的社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扎实推进“两反一防”,全面落实维稳形势分析研判、维稳约谈、联点包片、督导检查等制度,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组建了“2+6”最小作战单元,开展了“夏都砺剑”—2016反恐应急合成演练,全市共立八类案件460起,破案375起,破案率81.5%;发命案31起,破案30起,破案率96.8%,较去年同期下降48.33%;“民转刑”案件同比下降92.86%,切实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二是拓展创新方式,社会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推动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推进城乡网格化全覆盖,继续深化大调解工作机制,共建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336个,人民调解员发展到5727名,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13起;大力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基层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实现100%覆盖;持续开展重点乡镇综合整治,实施完成中央、省市基层典型培育项目18个;深入推进“平安细胞”创建,平安创建率达95%以上,人民群众对“平安西宁”的知晓率、参与率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是着力提高全民法治理念,法治西宁建设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并举的方针,积极引导和培养广大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不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实施法治文化工程,建成村(社区)、寺院法治宣传书架1100个,建成青唐城法治文化公园、柴达木路法治文化一条街等法治文化景观,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四是深入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市政法系统深入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认真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服务机制,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近3000余件,接待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持续发展律师公证工作,24家律师事务所被评定为规范化律师事务所,律师担任企业和政府法律顾问487家,代理各类案件达6020件,办理各类公证19610件;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政法各部门执法司法能力和公信力不断提高。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和作风建设,政法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全年政法系统组织各类培训班380期,参加培训人员达14700人(次);加大对基层政法窗口单位政风行风暗访和监督检查力度,狠抓纪律作风建设,确保了中央和省市委各项规定措施的严格落实执行,全市政法队伍整体素质、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考验和挑战,2017年,西宁市委政法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历届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四个扎扎实实”重要指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求真务实,补齐短板,破解难题,把政法综治维稳和法治西宁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法治建设、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为西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