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贵州省广大干警用智慧、汗水乃至鲜血和生命,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以来,全省有51名政法干警因公牺牲,398人因公负伤,568人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贵州省政法机关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队伍建设。
石阡县委政法委不走“寻常路”谱写平安曲
石阡县委政法委在推进跨越,奋发赶超,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的脱贫攻坚大潮中,始终秉承“发展为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为纲”的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政法队伍建设新机制,从严治队,全县政法工作取得可喜成绩。2012年以来,该县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县,该县政法委获得全省“8·10”抢险救援工作表现突出先进集体。2015年该县委防范办获得“全国防范和处理邪教系统”先进集体,县委政法委获全市平安建设考核一等奖。
石阡县委政法委在开展平安建设中,着眼于基层平安建设,以基层平安示范点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一批水平高、成效好的平安村(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单位、平安企业等平安细胞建设,以“平安细胞”夯实基层平安基础,积小安为大安。以社会治安乱点集中排查整治为切入,深入开展“雷霆行动”、“清除行动”、“织网行动”、“扫毒行动”、“净网行动”等五大行动,强化对社会面的管理控制,实现了社会面平稳,目前,该县已创建达标平安乡镇18个、平安村302个、平安社区8个、平安村寨1404个、平安校园161个、平安家庭92953户,平安创建率达98%以上,实现了政法工作“双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由2012年的94.8%提高到2015年的97.14%,2015年平安建设和治安整治效果满意率均为铜仁市第1位。
石阡县委政法委在牵头化解矛盾纠纷信访案件的过程中,改变思路、更新观念,着力将法治精神深植信访处理规程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化解信访难题,善用巧用依法治访“五步工作法”,即:初信初访“及时办”,合理诉求“限期办”,领导包保“督促办”,涉法涉诉“分流办”,违法行为“依法办”,推行“三个到底”,严格执行赴京非访等定期通报、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制,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信访问题,依法治访“五步工作法”被国家信访局转发,贵州日报、铜仁日报分别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为石阡实现换挡加速、奋力腾飞凝聚了社会正能量。
该县委政法委始终坚持做到党管“刀把子”、行政用活“刀把子”、人民群众监督“刀把子”,做到抓“首长”强化第一责任,抓关键少数加强组织领导,抓主题活动筑思想根基,抓教育培训提升政治素养,积极探索政法队伍建设新方式、新机制,创新“作为首长工程、抓关键少数、提升能力素质、把握思想根基+律师驻所、法官进社区、政法班子入驻接访中心接访等若干尝试”的“4+N+3”模式,从严治队,打造执法为民新模式,展现政法机关良好形象。改进了执法方式,进一步深化政法队伍执法能力建设,全面强化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大局的机制和措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赖桑 办案千件无一错案
有这么一位女法官,20多年来,她始终奋斗在基层法院刑事审判最前沿,经她审理的刑事案件多达1100多件,且无一件为责任错案被上诉后改判或发回重审,件件办成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
担任庭长后,在她的带领下,铜仁市碧江区法院刑事庭多次被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记“集体三等功”、被铜仁市委评为“十佳先进集体”、“全市先进集体”等。而多年来,她也以自己的勤奋和优秀、热血和执着赢得了串串荣誉:“全省优秀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等光荣称号,其事迹被全国人民法院报及市级报刊上多次报道。她就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赖桑。
刑事审判,事关社会稳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赖桑深知责任之重,刑事案件多,人又少,需要做的工作量非常大,且刑事卷宗不能带回家中,挤出时间赶进度是必然的选择,作为一名女法官,所做的牺牲更是超乎寻常。20多年中她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星期天。刑事庭每年结案240件以上,近几年达300余件,她除担任大多数案件的审判长、审核裁判文书外,平均每年还要主审90余起案件。工作中她还带头审理一些重大的疑难案件,正是这样,她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面对各种诱惑,她总能坚决果断地拒之门外,从没有动摇。天长日久,很多不理解她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很呆板的法官,不圆滑,太机械,不近人情。她就是这样执著坚定地守护着一个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忠诚维护的是法律的神圣与尊严。永葆了一名法官应当具有的清正廉洁的品质。
赖桑始终带着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用热心、诚心和进取心,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而奋斗。
李来建 用生命铸造巍巍警魂
共产党员、原兴义市公安局向阳派出所社区民警李来建,2016年4月13日上午,因连续工作,导致突发疾病,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同月13日12时31分,经医院抢救无效,李来建不幸因公牺牲,年仅47岁。
1986年11月,18岁的李来建响应国家号召入伍。1990年转业后,他主动要求到公安部门工作。经考察,他成为兴义市原马岭区品甸乡驻乡民警。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后,李来建由驻乡民警转为品甸派出所内勤。派出所总共就5个人,李来建除了当好“管家”外,还要参与值班、办案、管片。
2004年调到向阳派出所工作后,李来建的主要职责是社区警务工作。他所服务管理的向阳社区是老城中心区,面积0.66平方公里,辖5条街道、12条巷道、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5487人、暂住人口2543人,有企事业单位1217家,服务管理难度大。李来建是个爱动脑筋的人,虽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对于社区管理工作,特别是以房管人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对社区管理相关信息系统操作也比较熟悉,能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成为社区警务工作的行家里手。为此,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获个人嘉奖十余次,荣获2012年度全州消防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度全省优秀社区民警、2014年度全州公安消防监督先进个人、2015年度全省夏季消防检查先进个人等表彰奖励。
“李来建为人淳朴,干事认真,平时不太爱说话,工作起来却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头。”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都这么评价他。
社区警务工作,天天要与群众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情打交道,但这些事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李来建看来,群众是事就是自己的家事,做好这些小事,才是一名合格党员、合格民警。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李来建从来不怕麻烦,多年以来,他到社区走访时都随身带着警民联系卡,走到哪发到哪。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叫李来建,是向阳社区管片民警,这是我的电话,有事直接找我!’”家住遵义路的居民刘正祥这样说。“来建的手机,是社区居民的热线,就算是不值班,凌晨4、5点钟也会有社区居民打电话给他讲事情,他生怕影响我们娘俩休息,很多时候都选择在客房睡。”李来建的妻子金英回忆。
2016年4月13日下午,得知噩耗的向阳社区干部群众,纷纷来到福禄山殡仪馆,沉痛悼念这位始终面带微笑、整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民警,到灵堂前再看他最后一眼……
青山苍翠,英魂若在。李来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真心信赖和由衷爱戴,用年轻的生命铸造了新时期人民警察的巍巍警魂,无愧于鲜红的党旗,无愧于闪亮的警徽……
韦兰 16个孩子的“警察妈妈”
31岁的韦兰,是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她在工作之余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贫困生、特殊家庭的16名孩子长期关注和关爱,她用自己的真诚和爱给孩子们带去温暖。被媒体昵称为有16个娃娃的“警察妈妈”。
16个孩子,16个故事。
16个孩子中,有留守儿童,有贫困家庭的儿童,也有被收戒吸毒人员家庭的儿童。正是韦兰和同事们的真心付出,为一个个困顿的孩子点亮了希望的灯、撑起了温暖的伞。
小乐、小雨和小西是3姐弟,他们的父亲1999年就开始吸毒,多次被公安机关强戒。母亲2005年开始吸毒,平时就去小卖部偷点吃的来养活她的3个娃娃,2015年被收戒后,3个娃娃就被送到了福利院。
“没户口,没学籍,还欠了私立学校五千块钱,老师来家访时,她妈到处躲,哄着老师满城绕。”说起刚接触时的情景,韦兰还历历在目。
在韦兰的关心下,3姐弟不但在福利院安定下来,还顺利解决了就学问题,隔三差五还有韦兰和同事们去关心看望。
……
“我的真实感受是,我只是尽到了一个基层民警的职责,本着一个正常人的良知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所里所有同事都热心公益,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份子。”韦兰这样自我评价。
2013年,镇宁县城关派出所为了在青年干警中树立责任心、传递正能量,成立了“青年服务队”,所里80名年轻干警都是队员,在团总支书记陈雷的带领下开始策划各种公益活动。
“韦兰在这个团队里一直很突出,因为她心细、踏实,总是从心里面去关心这些娃娃。”孙庆恒所长告诉记者。
韦兰牵头的爱心行动在更大的范围内传递开来:
不但所里同事自发捐款捐物、抽出时间帮助这些孩子,甚至安顺市公安局也参与进来,该局领导不仅个人分别捐款1000元,还下拨了两万元经费。
小乐曾经就读的学校,在听完韦兰的表述和请求后,主动减免了小乐此前欠下的几千元学杂费。
一家名叫“聚爱”的公益组织,在得知韦兰的故事后,主动承诺每月定期资助500元,供贫困学生小蕊的两个姐姐读书。
“我们的工作没停,随时在寻找更多需要帮助的娃娃。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们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孩子了,因为那样的话,说明大家都行动起来了,每一个家庭都生活得很好。”这是韦兰最大的梦想。
冯涛 22载坚守情暖高墙
生前任贵州省王武监狱刑罚执行科科长的冯涛,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在2015年11月10日下午监狱会议上汇报工作时,突发脑溢血,伴重度呼吸衰竭,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于2015年11月23日21时35分,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1993年,冯涛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学习法律的冯涛有了用武之地,多年来,他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乐于在复杂而枯燥的监管工作中寻找乐趣,以扎实的作风、过硬的业务、务实进取的精神,在同事中赢得良好口碑;工作获得了领导同事的认可,他也从一名普通科员一步步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
2014年初,冯涛临危受命,担任严管监区(十六监区)支部书记、监区长。面对新岗位,新挑战,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面对沉甸甸的担子,他在监区民警大会上说:“扭转越复杂的局面,越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监管工作就是需要不断的挑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无资金、无设备、无技术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协调,内引外联,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罪犯改造积极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监区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他把这个“问题”监区扭转为全监先进监区,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始终坚守工作岗位第一线,仅2015年10月份,不计节假日在岗,他累计加班140多个小时,日平均加班达6小时以上。累了,就泡一杯浓茶解乏,困了,就抽一支香烟提神。由于长期劳累和超负荷工作,终因积劳成疾,在11月10日下午监狱召开的特赦评审工作会上汇报工作时,突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医治无效以身殉职,永远的离开了他钟爱的监狱事业,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3岁。
22年来,冯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监狱事业,兑现了一名警察的入警誓言,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演绎了一名普通监狱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竭诚奉献的精彩乐章,谱写了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期监狱人民警察人生赞歌。
韩彩云 “铿锵玫瑰”书写公平正义
韩彩云是龙里县检察院一名普通的检察官。在检察战线上,坚定而执著地走过了19年。十多年来,她失去了不少,更获得了许多。
她于1998年结婚,随之而来她遭遇了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人生事件几乎把她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2000年,繁忙而紧张的工作,让她们夫妻二人没有注意到两岁的儿子居然患有先天性耳聋,这个沉重的打击使她和丈夫都陷入了深深的烦恼和令人心碎的痛苦之中。因为她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以至于儿子四岁了还发音不准确,那时她的精神负担很重,加上经常性的加班熬夜,休息又不好,以及连年的奔波劳累等原因,更加不幸的打击又接踵而至,2004年她被诊断出患有严重肺囊肿需要手术。那时她所在的公诉科案多人少,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案件是有时限的,她治病能等,案件当事人不能等,因为害怕手术长期耽误工作,她选择保守治疗,就这样硬撑着一直坚持工作到2010年初……
带着身体的病痛和精神上的压力,手术后尚未痊愈的她,继续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案件审查工作中。并主动承担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对经办的每一起案件,高度负责,认真精细的审查和把关。
几年来,她办案的案件中具有影响力的案件不胜枚举。在办理重大、复杂案件的同时,还加大了立案监督工作力度,她从执法理念入手,增强监督意识,改变以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不善监督的意识。带科室干警走访各办案单位,查看其执法档案及建立定期驻所检察室联系制度和对关押人员的跟踪监督机制,从中获取线索,通过上述工作2014至2015年共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7件,其中判处3以上的5件,10年以上的1件。
近19年的伏案工作,1000多个无错案件,3000多本案件卷宗,10多万字调查取证,她矢志不渝,用心血书写了青春的激情,用汗水践行了忠诚誓言。她也先后得到了县、州、省乃至最高检的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一等功,2014年2月被最高检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