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为破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积极探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成立了孙希佳法官工作室。
科学组建审判团队创经验
按照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要求,2016年8月,高新法院探索成立了孙希佳法官工作室,并专门出台了法官团队模式工作规程,组建了“ 1+1+1+1”审判团队,即1名主审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1名法警。“法官工作室成立之前,所有与案件相关的工作都是我自己干,整天忙不停,案件质效也不高。”孙希佳说,成立工作室后,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审判团队模式,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法官主要履行开庭、裁判等审判职责;法官助理协助法官组织庭前证据交换、调解、草拟裁判文书等事务;书记员负责送达、庭审记录、整理、装订、归档卷宗等事务;司法警察负责送达、庭审保障等事务。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孙希佳法官工作室的审判团队模式成效明显,不仅结案数量大大增加,而且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在工作室能够看到,法官助理马雯潇进进出出忙个不停,一会儿就接待了3批案件当事人,而主审法官孙希佳则坐在办公桌前专心致志地撰写裁判文书。
完善运行机制提质效
成立法官工作室,良好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同时,法官工作室还承担着发挥探路者的作用,要不断创造可复制的经验,为即将实行的新型审判团队运行模式提供借鉴。
为保障审判团队的良性运行,高新法院及时跟进研究制定了《法官团队模式工作规程》,修订了《裁判文书签发办法》,对审判团队办理案件的保全、送达、裁判文书的签发等方面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此外,在案件类型、繁简分流等方面,也进行了明确。孙希佳法官工作室重点处理传统民商事案件,主要包括家事纠纷、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纠纷等。针对以上类型案件,孙希佳法官工作室积极落实简案快审的要求,能调解结案的尽快调解结案,不能调解结案的及时判决,有效减少案件流转环节,提升案件质效。成立近4 个月来,已结案 200余件,为下一步司法责任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创新诉讼服务为群众
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主审法官孙希佳经常深入基层社区,开展法律讲堂、法律咨询等活动。社区居民也逐渐认识了孙希佳,见了面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在良好“口碑”的影响下,很多群众来到法院主动找孙希佳处理案子,工作室已经成为高新法院的“专家门诊”。
为让群众感受到司法便利,孙希佳认真践行“四心工作法”,并提出了“当事人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的理念。在送达、调查、调解等工作中,坚决做到“上门服务”和“集约服务”,让当事人诉讼更便捷、更节省。经常开展巡回审判,以“把工作室带在身上”的态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巡回审判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实现零距离沟通。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深入社区开展巡回审判15次,提供法律咨询 200 余人次。此外,随着法官工作室正式运行,拟将开通法官个人微博和微信,让当事人随时随地了解工作室动态,随时随地能够网上咨询法律问题,进一步丰富诉讼服务载体,延伸诉讼服务功能,努力为当事人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诉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