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 竞争激烈超过高考
讲述者:四川省检察院公诉三处副处长、检察员孔兵
【亲历】
今年,我成为全省员额制检察官中的一员,这是自己从事检察工作13年来的一件大事。
作为一名检察官,我要给员额制改革点赞,但在操作层面,特别是检察官采取何种标准入额,因为没有现成模式,我们之前也多有疑虑。年轻同志学历高、干劲足,但多为助理检察员,如果入额中设置条件过高或者论资排辈,他们可能“就地卧倒”。中老年同志经验丰富且成绩卓著,但如果考试取人,相比年轻同志就没有优势可言。
最终,改革方案出台,既要看考试成绩,也要考察平时办案业绩、职业操守等,这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
动员会后,大家按照时间表,坚持工作备考两不误,自己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工作之余和大家一起准备考试。大家都觉得,这次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超过以往所经历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
在我看来,员额制检察官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或待遇,它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司法改革后,办案流程将大大扁平化,赋予检察官更多决定权的同时,司法责任也更加明确。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将独立把控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矛盾风险等,对我们的个人素养和能力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如何胜任一名员额制检察官,还仅仅是一个刚刚开篇的课题。
【概况】
在四川省委政法委组织、领导和推动下,全省司法责任制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3月30日,四川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议在成都召开,标志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四川省把开展好法官检察官遴选工作作为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开局棋”,有力有序推进。
5月29日,全省首批法官检察官入额考试在成都、乐山、巴中三市同时举行,1118人参考。
7月15日,四川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作出决议,审核确认全省首批921名员额制法官检察官。
8月11日,四川省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在成都召开,标志着全省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改革。
9月25日,全省法官检察官入额考试举行。法官检察官们报名踊跃,全省法院、检察院共404家单位、12363人参加了笔试。
考试之后,各单位对法官、检察官的司法能力、办案业绩、党风廉政情况、职业操守等方面将进行全面综合考察,通过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方式进行评判打分。最终将考试、考核成绩按4:6的比例折合为总成绩,以院为单位分别排名,提交遴选委员会审议。
11月17日,四川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作出决议,审核确认全省第二批10291名员额制法官检察官。
【点评】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龙宗智认为,实行员额制,就是通过司法官限额,把优秀的司法人员和有效的司法资源吸纳于办案岗位,充实到司法一线,实现司法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精英化,从而提升司法的质量和效率。四川省的司法员额制改革正稳步推进,应当始终坚持“能办案的入额,入额的必须办案”原则,否则就丧失了此项改革的意义。但四川地域辽阔,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员额制实施问题,还应适当注意其特殊性。
庭审不形式化更好防范冤假错案
讲述者:成都市青羊区法院刑庭庭长朱传明
【亲历】
我从事审判工作20多年了。改革前的刑案审判,以书面审理为主,开庭主要是核实一下材料,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对证人的发问,辩方参与程度少,主要由控方发问,这样可能有些关键问题没有问到,也有可能某些对被告有利的细节没有问到。而法官看到的材料,就是公安搜集的材料,对非法取证等行为,无法从书面证据中核实,容易形成冤假错案。
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证据举证质证在法庭,裁判理由在法庭形成,说理在法庭,发表辩论在法庭,关键证据要实物出示,关键证人出庭作证,控辩双方对证人交叉发问,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有效防范冤假错案。
今年3月,由我担任审判长,在全省法院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工作推进会暨庭审观摩现场会上,公开开庭示范审理一起电动自行车盗窃案。由于被民警挡获时,被告人曾某身边有一把刀具,检察院指控以转化型抢劫罪和盗窃罪分别追究曾某、焦某刑事责任。当时移送到法院的卷宗材料表述曾某有刀、现场保安说他拿刀威胁自己、抓捕的警察证实他拿了刀,同时又有被盗车辆在现场,如果按照原来以书面审查为主的审判模式,曾某盗窃数额大又抗拒抓捕,很可能就以抢劫罪判刑。但在庭审过程中,经过5位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通过控辩双方对证人交叉询问,法庭查明曾某持刀威胁抗拒抓捕的情节无法认定,最终曾某以盗窃罪被判刑。
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是公检法司、甚至公众都应该参与的一项改革,不能由法院唱独角戏。同时,还有很多操作上的细节和空白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细化和完善,因此建议立法机关能够通过立法促进改革深入推进。
【概况】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在四川省委政法委指导下,2015年2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刑事庭审实质化,积极促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2016年8月,四川省委政法委召开全省推进会议,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全省会议后,各级党委政法委、政法各部门高度重视改革,部署全省以刑事庭审实质化为重要切入点,切实抓好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根据案件证据综合条件和实际需要,限定适用庭审实质化的案件范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全省选择41个基础较好的县(市、区)重点推进。下一步,四川省委政法委将指导指导政法部门和相关地方逐步增加案件数量和重点推进地区,不断完善操作细则,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点评】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万毅:长时间以来,刑事诉讼在诉讼环节上以侦查活动为中心,在审理方式上以庭外阅卷为中心,在证据出示上以书面言词为中心,这种现象造成部分案件庭审形式化。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有利于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探索制定一套科学可行、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庭审规则,实现庭审的实质化、中心化,有利于防止冤假错案,保障被告人的权利。
打通出口让涉案财物不闲置
讲述者: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杨汉忠
【亲历】
“周一湖南永州、周二是眉山仁寿……”12月19日,翻开来访安排,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杨汉忠伸出一个巴掌,“从今年7月开始,密集的学习来访已经持续5个月了”。
2011年,温江在全省率先建立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中心,17个单位的涉案财物保管权统一集中上交。但随着涉案财物越来越多,保管用地让公安机关伤透脑筋。最伤脑筋的要数汽车——不仅体积大,保管时间长了还要折旧贬值。杨汉忠回忆,为妥善保管,涉案车辆最初就停放在公安局大院里,但以每年10多辆的速度递增,公安局大院的公共空间很快就被涉案车辆全部占领,后来停车场虽经两次搬迁,但新的停车场又很快停满。更令人痛心的是,几年风吹日晒下来,这些涉案车辆价值急速“跳水”。
2016年,温江公安首次对涉案财物进行清理,结果发现,万余件涉案财物中,2400件所涉案件法院已经判决,属于滞留。这些涉案财物该如何拍卖?不解决出口问题,中心扩建得再大,也有堆满的一天。
2016年7月,温江区公安分局的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中心,正式升级为温江区刑事诉讼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中心。这是全省首个“党委领导、公安为主、部门协同”,公、检、法、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跨部门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中心。
为了让涉案财物“活”起来,《成都市温江区刑事诉讼涉案财物集中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出台,明确了公安、检察院、法院及财政对涉案财物处置的责任、权限和时间要求。
在四川省委政法委牵头下,借助政法专网,打通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网络,建立起全省刑事诉讼涉案财物信息集中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信息系统,目前温江区公安分局向区检察院推送了135案496项涉案财物,区检察院向区法院推送104案487项涉案财物,区法院已判决60案,其中执行局已拍卖处理40案的财物。
【概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2015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对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意见精神,四川省委政法委深入相关市(州)和政法单位进行调研摸底,针对当前全省政法机关在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工作中存在的账目不清、执法不规范、管理手段粗放等突出问题,选择在全省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市、成都市温江区、凉山州冕宁县作为全省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工作试点地区。经过近10个月的改革试点,试点地区各项改革成效显著。2016年8月,四川省委政法委召开全省推进会议,部署全省全面推进工作。
【点评】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左卫民:四川涉案财物管理改革有效解决了处置意见不明确导致涉案财物处置不力的问题。从过去的粗放管理,到现在精准管理,四川刑事涉案财物管理处置工作正朝着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为全国涉案财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四川模式。
【川观解读】
司法改革的扎实推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手机响起,王莉(化名)看到了这条短信:“经审查完毕,XX(王莉丈夫)即将被提起公诉。”这条短信来自检察机关。着眼于深化公开、主动服务,今年1月1日起,四川省检察院全面部署运行案件程序性信息推送系统。2016年,全省政法系统围绕维护司法公正,精准发力、主动作为,各项改革举措全面推进,一系列新鲜事正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更公开
案件进展尽在“掌”握
在以往,要了解案件的进展,王莉往往需要自己上门查询,如今通过身份审核认证、绑定具体案件后,检察机关会第一时间将案由、立案时间、办案期限、办案部门、强制措施等案件程序性信息推送到王莉的手机上,案件的每一次进展都尽在“掌”握。“我丈夫只是共犯,并且有主动投案的情节,我要请好律师争取从轻。”王莉说,第一时间掌握案件进展,让她可以更加充分地帮助丈夫应诉。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是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对于律师来说,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了解案件进展,还能通过异地阅卷系统实现异地案件本地阅卷,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更便民
司法服务送到身边
“想要咨询法律专业人士,来这个司法所就行了。”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居民李贵文说,新近建成的规范化司法所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农民变市民,遇到消费纠纷、征地纠纷的时候,都需要法律专业人士帮忙”。
此前,木兰镇司法所“蜗居”在镇政府大院内,办公室不过10余平方米,当地居民要申请法律援助往往要舍近求远,赶往新都城区。今年,四川省启动了新一轮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基础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木兰司法所也改头换面,有了独立的办公用房,有了统一的外观标识,各项职能履行得越来越顺畅。
李贵文说,这个深入基层的司法所把司法服务送到了他身边,“之前帮别人打工,被拖欠工资,到这个司法所咨询后,很快就申请到法律援助,现在有专门的律师帮我免费打官司。”
在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基层司法机构为这里的扶贫路种下了法治基因。村支书蒋辉告诉记者,出现治安事件有派出所的民警坐镇,制定村规民约时有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提供法律意见,当地形成了讲法律、守规矩的浓厚氛围,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脱贫已胜利在望。(张立东 刘宏顺 吴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