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全国综治和平安建设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近年来,广西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打造综治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从平面式网格化管理模式向立体化“平台+网络”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推动社会治理走向智慧化、立体化、平台化、服务化。
智慧化平台:统筹了综治成员单位管理职能
“我家小区跳广场舞的大妈放音响音量太大,经常晚上10点半还在响,影响孩子做作业和休息,多次与她们沟通无效,请求处理!”
“好,我马上录入,帮您联系处理。”
反映问题的是南宁市某社区居民周先生,回话的是该社区网格员。网格员所说的“录入”,是指将该事项录入到社区市民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的综治信息处理系统。两小时后,负责事务处理的相关责任单位与小区物业管理方和广场舞组织者梁女士进行了认真沟通,及时解决了广场舞扰民纠纷。
2013年以来,广西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社会治理工作中,在中央综治办规定的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的机构队伍、实有人口、特殊人群等9个基础模块上,新增了网络管理、日常办公、系统管理、应急系统、消防安全管理、城市综合管理、党建管理、研判分析、地理信息管理、立体防控指挥、微信中心、城市部件管理、民政事务、计划生育、文化管理、短信平台、涉法涉诉、考核统计、平安智慧云眼等19个业务板块,并细化为85项具体业务工作。
广西综治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人到户,户入楼,楼上图”的方式对实有人口进行管理,实现了以房管人、准确定位的综治工作目标。同时,系统将综治业务工作信息以视频监控、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在全区的GIS地理信息平台中立体化展现出来,让每个工作人员直观掌握全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概况,详细、细致地了解某项具体工作或问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快速掌握事件周边信息。
“综治信息处理系统是一个经过整合的高效系统平台,体现了集成的力量,发挥了统筹40多个综治成员单位和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作用。”广西综治办综治一处处长覃庆业介绍说。
网格化管理: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南宁市依托投入8000多万元打造的综治信息处理系统,将全市社会治理监管纳入社会服务管理单元网格,将辖区划分为城区一级网格、街道二级网格、社区(村)三级网格以及小区单元四级网格,所有单元按照网格区域纳入日常监管。
南宁市西乡塘区万秀村因流动人口众多、人员密集被称为广西最大城中村。过去,万秀村是脏乱差、打劫抢的代名词,推行网格化管理后,万秀村成为南宁乃至广西城中村治理的典范。
依托综治信息处理系统平台,广西缩小管理单元,发现、处理问题形成闭环式,整个社会治理系统呈扁平化,实现了部门之间的共建、共享,避免过去各自为战、难以调度的局面。同时,管理队伍从专业型变成复合型,一员多能,变过去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办事向谁说、谁来办、怎么办的问题。
除了管理,网格员还提供10多项社区服务,如帮助市民代办证件等,受到群众的欢迎。
截止目前,广西共有网格员21776名,配备综治专用手机16548台,完成近9千万条基础信息的录入,上报处理近9万件事项。
社会共治:让最关心的人参与进来
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广西政法综治部门通过健全监管机构,编织责任网络,逐步形成了党委主导、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广大社区从业者、小区物业、保安、退休大爷大妈等成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
南宁市西乡塘区明秀社区干部和网格员积极发挥退休大爷大妈作用,组建了以他们为主力的社会治理监管志愿者队伍,织成了广泛而严密的防控网。该社区党委书记贺湘南说:“大爷大妈们最关注社会治安,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社区里有位吴阿姨,隔三岔五就向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反映自己遭遇或看到的问题。”
“平安西乡塘街道”是南宁市西乡塘区综治委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市民关注后,可以通过微信向区综治信息平台发送意见建议,网格管理中心24小时在线处理。开通以来,该公众号吸引粉丝3800多人,处理违建、纠纷等事件8000多起。
“微信平台让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给群众提供了服务渠道和平安宣传渠道,解决了8小时以外的监管盲点问题。”南宁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谭尚武认为。(尚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