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检察院依托遍布城乡的10个派驻检察室,扎根培土接地气,服务群众惠民生,发挥了延伸检察触角,收集社情民意,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地方稳定的职能作用,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检察室已落地生根,如何把检察服务延伸得更远,离群众更近?他们进一步创新载体,把检力再下沉一步,把检察服务送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实现了“服务零距离”。
“流动检察室”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 2013年,莱芜市所辖各检察室探索实施了“流动检察室”工作模式,在辖区主要街道和一些人流较多的地方设点,从固定地点把桌子搬到大街上,实现了一站式便民服务。面对面的流动服务,跑遍了辖区内所有的乡村和社区,赶遍了所有的“大集”,集普法宣传、受理举报、接待来访、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疏导、民意收集等功能于一身。 开展多种形式的“连心” 走访活动,群众有问题也可随时向流动检察室上的值班人员反映、咨询,“流动检察室”的工作人员会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解答、释法说理。在需要其他部门协助处理时,协调各方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解决问题,及时将矛盾化解。这种深入村头街头田间地头的方式更加贴近了群众,让群众更加了解派驻基层检察工作的职能,实现与群众的零距离交流。
几年来,各检察室开展日常巡检 120次,发放宣传材料 7000 多份,便民服务卡2000多张,开展法律咨询800余人次,司法救助3人,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件。
“提兜里的课堂”
“在村里足不出户就能接受警示教育,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很有用,不光我们这些村干部愿意看,老百姓也天天盼着检察室来放这样普法宣传的‘小电影’”。近日,莱城区牛泉镇毕毛埠村委的一台电脑旁,几名村民看完检察室工作人员播放的廉政教育片后竖起大拇指。
为了强化预防村官职务犯罪教育力度,莱城区检察院在派驻牛泉检察室建立了数字化警示教育基地,利用声、光、电、影、视等科技,开发了“三维虚拟、全数字化”的警示教育系统,新颖的教育形式,吸引了辖区村干部纷纷前来接受反腐倡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他们从“坐等来”到“走出去”,依托信息化技术将近几年区内外查办的有影响的案件转化为视频、文字、图片、漫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全部融入进电脑,各类警示教育片时长达50 多个小时。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展示和廉政短片,将预防课堂搬到农村、学校、社区、厂矿,甚至基层车间、项目部和工地。
“‘提兜里的课堂’实现了从实体化到数字化的转变,与实体警示教育基地比,参观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多种播放方式使它更易于传播,更有效利用,非常符合农村党员教育实际。”莱城区院负责同志说。
“驻企联络站”
“环球V6 发动机项目是高新区的重点项目之一,他们的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近两天内必须帮助解决”;“必须确保山财大工程优质、廉洁,检察室的同志要提前介入”……打开“驻企联络站”工作日志,里面详细记录着企业发展现状、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途经、近期帮扶谋划、每天帮扶情况等。
把身子沉下去,把感情融进去。莱芜市院派驻高新区和钢城区院派驻莱钢检察室,为了当好企业发展的“法律顾问”,实施“驻企联络站”制度,由检察室干警担任“检企联络员”定期驻点服务,通过面对面,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涉法诉求和遇到的困难,对辖区的企业详细了解后建立了基本信息档案,对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发放检企联系明白卡,加强与企业的日常联系,汇总编辑了《公司企业实用法律手册》,包括公司法、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常用法律法规,送到1000 多家企业及项目工地,现场对企业和项目从业人员进行法制宣传,解答问询,及时收集办案中发现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建立涉案企业定期跟踪回访制度,通过上门走访、举办座谈会等提高了企业从业人员的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他们先后到企业和大项目工地走访调研 13次,为7家企业解答法律咨询,协助企业查询行贿档案5次,对12 个企业和大项目的投资合同、购销协议、融资协议等,从法律法规角度进行审查,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了企业依法经营和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