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上海城市发展实际,把从严加强综合交通管理作为当前补齐短板的一项重点任务,统一部署开展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作为法治上海建设的生动实践、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7个月来上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道路交通事故和社会治安案件明显减少,交通秩序明显改善,赢得了广大市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日前,上海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白少康就今年上海开展的交通大整治行动的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是交通大整治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问:交通大整治行动规模大、难度大,如何确保行动顺利开展?
答:上海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作出补齐综合交通管理短板的重大决策,并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作为其中的一项主要举措。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韩正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亲自研究部署、督导推进,并实地检查指导。市长杨雄多次作指示、提要求,并在“市长热线”广播访谈节目中动员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交通大整治。上海市成立交通大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推进活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工作方案》,39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照方案细化责任清单,明晰任务、对标推进。
上海市公安局作为执法主体和主力军,把交通大整治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实行每日调度讲评、每日通报情况、每日专项督察制度,以最严标准、最严执法、最严管理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各地区把交通大整治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落实整治措施,切实担负属地管理责任。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层层推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了交通大整治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是破解交通管理难题的根本出路
问:在交通大整治行动中,如何找准症结所在、精准对症下药?
答:一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明确目标定位,运用法治方式破解交通管理难题。
行动中,上海市公安局坚持“严”字当头,严格执法、严格管理,立规矩、正风气,促进所有交通参与者养成尊法守法的行为自觉;坚持“零容忍”执法、“全覆盖”整治,从依法整治机动车鸣号、占网格线、不系安全带、开车打电话、乱停车等违法行为入手,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交通大整治以来,上海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8%、15.2%、48.8%。
二是坚持立法与实践紧密结合,发挥法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上海市公安局推动修订《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法规形式固化大整治工作成效,目前已进入市人大审议阶段;制定出台《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加强本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推出14套执法指引,大力开展道路交通执法培训,确保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三是推动各方综合施策,建立健全配套制度规范。公安、交通运输、安监、经信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道路交通执法管理配套法制规范建设,研究建立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关联个人征信、关联居住证积分等政策,综合相关行业法律政策资源,增强了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和单位的约束力。
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引领,是提升执法能力、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问:大力提升执法能力、服务水平,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是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引领。
交通大整治行动中,上海市公安局一方面深化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将全市科学划分为96个交通执法管理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交警大队,下设若干责任岗,将交通管理责任落实到责任区交警大队、分解到责任岗民警。每个交警大队对应若干派出所、街镇,分别建立队所联动机制、队社联动机制,统筹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公安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等资源和力量,加强基层执法人员与责任区交警的联动协作。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建设应用。依托市、区两级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加强道路交通大数据分析,引导街面执法警力动态精准投放。紧扣“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快处易赔”机动车物损交通事故线上快处App、“上海交警”App,开通交通管理业务的网上支付、各类银行卡支付等通道,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坚持共建共享、综合治理,是完善交通管理常态长效机制的基本保障
问:如何建立健全交通管理常态长效机制?
答:上海市交通大整治要着力完善常态长效机制,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注重部门协同。按照“管行业要管交通、管经营要管交通”的要求,细化制定各部门常态参与交通大整治任务清单,加大政策支撑和投入保障力度。强化重点行业自治自律,公安、交通等部门组织3.3万余家道路运输企业、58.9万余名专业驾驶人签订责任书、承诺书,组织指导7.1万余家车辆单位对所属142万余名驾驶员开展道路交通文明法制培训,督促3800余家运输企业建立交通违法内部叠加处罚机制。落实单位“门前清”措施,督促沿街单位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组织300余家学校、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机构开放共享内部停车资源,向社会提供停车泊位2.6万余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注重宣传引导。把宣传作为交通大整治的第二战场,整合各类宣传资源,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按照“每天有报道、周周有重点”的要求,组织主流媒体制定宣传计划,统筹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载体,采用现场直击、分析解释、访谈对话等形式,持续聚焦大整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新闻报道。
注重文明创建。结合“上海市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把文明交通建设纳入文明城区考评、城市文明进步指数测评以及文明社区和文明单位考评。从广大公安民警做起,在广大党员、公务员中发出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倡议。
注重基础建设。完善单向交通系统建设,新增单向道路45条,滚动排摸改造拥堵结点42个,复划更新道路车道标线3321公里。加快实施道路瓶颈辟通改造和工程性“小改小革”,优化调整拥堵路段交通信号配比方案设置,推进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建设,改善通行条件,提升通行效率。(林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