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严重侵害着群众的财产安全,诈骗分子花招不断翻新,不同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各类人群都有“中招”,一旦被骗,钱款就立即被犯罪分子转移挥霍,很难追回损失。
面对严峻形势,新疆各地、各有关部门侦查打击、重点整治、防范治理三管齐下,成功侦破了一大批案件,捣毁了一大批犯罪窝点,抓获了一大批不法分子,为人民群众挽回了经济损失,打击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力保护群众财产安全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9月,全区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6676起,破1874起,破案数同比上升157%;查处违法犯罪人员247名,同比上升106%,捣毁电信网络诈骗窝点21个,端掉电信诈骗团伙44个,为群众避免损失3947余万元。
与此同时,数据还表明,这6676起案件同比上升44%,共造成损失2亿余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总损失金额。很多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上学钱”被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一些企业因资金被骗而破产倒闭。
“由于犯罪团伙真正的组织者多在境外,过去我们面临侦查、取证、抓捕、审讯和追赃难。尤其是追赃困难,案件破获若没有挽回群众的损失,就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打击效果。”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负责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工作的赵立军支队长说。
赵立军介绍,过去破的案子,80%的钱都很难追回来。比如2014年的一起案件,涉案金额93万元,警方用四个月时间侦破案件,抓获20多名犯罪嫌疑人,花了100多万元,追回损失只有20万元。
犯罪分子通过电信流和资金流完成诈骗,破案也是这两个渠道。“为逃避打击,犯罪分子将钱在各个银行卡之间流转多次,而我们查一个卡需要一周时间,电信流也是类似情况,办案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这些方面。”赵立军说。
这种局面目前得到了彻底改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8月29日,自治区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自治区人民银行、银监局、中、农、工、建、交、邮六大银行,以及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选派业务骨干带着资源和手段进驻反诈骗中心,与公安机关合成办公、并肩战斗。同时,乌鲁木齐市的反诈骗中心也即将建成。
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和思维方式,全面整合公安机关、电信、银行和互联网公司的信息资源,围绕信息流、资金流,统筹开展诈骗电话快速拦截、涉案资金快速止付、信息流资金流查询、案件串并研判、侦查组织指挥等工作。截至目前,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快速处置各地涉案银行账户600多个,及时止付冻结金额470余万元,为群众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
重拳打击毫不留情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态势,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国务院第三次联席会议上强调“要毫不松懈地保持打击力度,出重拳、下重手、用重典”。
我区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向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发起猛烈攻势,迅速掀起新一轮的打击犯罪高潮。
自治区区各级公安机关进一步强化专项打击工作,破获案件数和查处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同比都有大幅提升,实现了查处犯罪嫌疑人和破案数上升的“两升”目标。其中乌鲁木齐市破案629起、阿克苏地区破案314起,塔城地区破案187起、克拉玛依市破案174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破案148起。
“稳、准、狠地给予电信网络诈骗分子沉重打击,力争破获更多案件,抓获更多犯罪分子,捣毁更多犯罪窝点,追回更多赃款赃物,要打得诈骗分子没有喘息之机,没有容身之处。”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朱昌杰表示。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同于传统的犯罪,没有犯罪现场,犯罪分子线下无痕,但线上有迹。自治区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成立无疑构建了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工作新格局,该中心成为提升公安机关侦查办案能力、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抓手,围绕“堵、报、查、冻、追”等关键环节,切实为基层办案解决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截至目前,银行部门成功阻截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82起,涉及金额690余万元,阻截、清理非实名银行账户110个,封停银行账户125个,协助公安机关查询银行账户3397个,协助公安机关冻结银行账户207个,涉及金额3257余万元。通信部门拦截“+86”非法主叫号码35717个,查处非实名电话卡、上网卡、宽带业务(户)2982个,关停涉案违法电话号码76229个,协助公安机关查询涉案电话1797个。
自治区区各地州、县市正在紧紧依托反诈骗中心的平台优势和手段资源开展案件侦办工作,有条件的地州市将建立本地的反诈骗中心,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把反诈骗中心打造成为集防范、打击、治理于一体的实战化运作平台。
记者从10月20日召开的自治区打击治理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了解到,各级检法部门将主动随警作战,全力支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工作,力争快捕、快诉、重判一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确保最大限度地拦截、止付被骗资金,查扣犯罪分子非法所得,依法及时返还给受害人。
坚决切断犯罪链条
能够及时准确获取公民的个人真实信息,并冒用他人的电话卡和银行卡行骗,是绝大部分电信网络诈骗分子能够成功实施精准诈骗,并逃脱侦查打击的最根本原因。我区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堵塞监管漏洞,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空间。
记者了解到,当前,境外网络改号电话进入,虚拟运营商行业管理不到位,给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将于2017年3月底前建设完成电信网省际出入口诈骗电话防范系统,实现对境内省外来电实时检测拦截全覆盖。
同时,自治区公安厅将会同通信管理局建设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指导督促电信企业堵塞漏洞、健全机制,严格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
制作传播改号软件、违规出租电信线路等不法行为,专线出租、一号通、商务总机、400等电信业务都会受到集中整治。
快速便捷的支付结算体系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被诈骗分子利用,大量非法开立购买的银行卡被用来转账取款,一些支付机构被用来转账洗钱,POS机已成为不法分子盗取银行卡信息、洗钱套现的重要工具。根据要求,我区将于11月底前建立完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异常资金交易风险防控系统,力争将电信网络没有拦截的诈骗行为终止在赃款被转移之前。
今后,同一用户在同一银行只能开立1个一类账户、开立借记卡不得超过4张,同一用户在同一支付机构只能开立1个三类支付账户。12月1日起,各商业银行执行“个人通过自动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24小时后到账”的规定。
互联网上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开贩银行卡、网络改号、制作木马程序等灰色产业群非常活跃,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自治区网信部门将会同公安厅、通管局等部门,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严防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攻击或窃取公民个人信息。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典型的可防性犯罪。”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陈壮为说,只要防范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挤压犯罪空间,减少案件发生。
据悉,我区将继续完善全民化的防骗宣传参与机制,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受众面,力争做到不留死角,并建立全覆盖的诈骗手法快速发布机制和全环节的防诈骗提醒机制,形成全覆盖的信息预警格局,切实打一场防诈骗的人民战争。(隋云雁 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