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法院的“新鲜血液”
——记江西上饶法院的硕士法官们
张住强
邱若琳
周秋化
江西上饶,是一片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红土地。1932年,党在这里建立了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也建立了赣东北苏区最早的法院——工农裁判部。
星换斗移,沧桑巨变。八十年间,工农兵法官、中专生法官、大学生法官、硕士生法官代代更新,但其秉承的“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却薪火相传。如今,一批“80后”硕士法官们开始在审判台上崭露头角。他们扎根基层,不忘初心,在经历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梦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后,依然坚守、磨炼、适应,将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这片红色土地。他们在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开展的“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活动中肩扛使命,建功立业。
——题记
张住强:要做鄱阳湖上的一只“留鸟”
秋天的鄱阳湖,水落滩出。
一群群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头鹤、白枕鹤、黑鹳、小天鹅、白额雁等在经历了一个春夏的繁衍生息后,正一批批地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振翅南飞,回到它们久盼的梦里老家——鄱阳湖。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刻,鄱阳县人民法院莲湖法庭副庭长张住强,这个敦实的年轻人正坐在莲湖渔港码头的渔船上,双眼迷离地望着这群北去又南归的候鸟。
张住强曾经也试着想过自己是一只候鸟:2011年8月,24岁的张住强从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满怀憧憬地来到鄱湖之滨的鄱阳县人民法院报到,当看到简朴庄重但仍不失威严气派的审判大楼时,张住强有些激动:这里将是自己用6年所学法律知识圆法官梦的地方。
然而,让张住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院党组把他分到了位于莲湖乡的莲湖法庭工作。
莲湖乡位于鄱阳湖东岸,距离县城13公里,是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该岛四面环水,总面积251平方公里,人口7万余人。这里远离诗书,民风彪悍,村与村、宗族与宗族间矛盾复杂,大至地界水界,小至鸡鸭之争,都会引发冲突乃至械斗。
一个堂堂的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被分配到这样一个偏僻、落后、近乎是“法治沙漠”的岛乡任职,张住强的心从云端跌入了深渊。
从喧嚣繁华的县城到偏僻的湖岛去报到,张住强的心情糟到了极点:路,是破破烂烂的,一个窟窿连着一个窟窿;房屋,建得乱糟糟的,说是农村吧,沿途看不到农村的美景,说是城镇吧,连个乡镇的中心都没有。乡政府也是坐落在偏僻的角落,毫不起眼,而法庭,更是静悄悄地蹲在乡政府院中的一隅。如果不是挂着人民法庭的牌子,你还真想不出那就是座想象中圣洁神圣的司法殿堂。
从西安古城大都市到偏僻的“孤岛”,从研究生院象牙塔中的生机勃勃到这种寂寥无奈的生活,种种不适应,让张住强度日如年。他常常望着鄱阳湖上北飞的雁鹤,心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像它们一样,回归自己理想的梦里老家。
平淡无奇的日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在经历了一年多送传票、记笔录的书记员生活后,2012年11月,张住强从书记员转任助理审判员,开始独立办理案件。农村的案件类型不多,主要是离婚、彩礼、赡养、借贷等家庭纠纷类案件,案子不复杂,但矛盾却往往很尖锐。
原告何某(女)诉被告吴某(男)离婚案件,女方以男方实施家庭暴力为由要求离婚。吴某认为何某在外面有男人,给他戴了绿帽子还敢提出离婚,伤了他的脸面。案件开庭当天,双方各拉了一车人来。还没进法庭,双方就动了手。张住强从没有见过这阵势,心里一急,便冲进人群用身体挡住双方。又是呵斥又是安抚,在同事和双方部分亲朋共同劝阻下,终于没有酿成流血事件。经过四五次反复做调解工作,双方最终调解离婚。在这个案件中,张住强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双方虽然对立情绪很严重,但对法官还有那么一些尊重,愿意倾听张住强讲理讲法。案件的最后调解成功不仅带给他工作的成就感,也让他感受到在这个落后渔村做一名法官的尊荣感。
慢慢地,张住强感觉到,这里乡里乡亲的热情、耿直、豪爽:找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时,村干部会用半天的时间,家里、田里,甚至湖里到处找,没有一点怨言;在调解家庭纠纷时,邻居们往往会毫无顾忌地站出来,说明纠纷的真相,痛斥儿女的不孝,帮着法官做双方的工作。
尤其是庭长老郑那希冀的眼神让他久久无法释怀。
说起老郑,张住强的眼里满是敬佩:老郑是个敦实的中年汉子。人实在,厚道,在法庭工作几十年,基层经验十分丰富。自张住强调来莲湖法庭工作后,老郑在业务上是手把手地教他,就如兄长兼师长。老郑还特别敬业,法庭离家100多里,为了工作,他常常一个月回不了一两次家。有一次,老郑的爱人在省城南昌做了手术,本来老郑应该请假回老家照顾,但庭里案多人少,为了不耽误办案,老郑就决定把刚刚做完手术的爱人接到庭里,边工作边照顾。接他爱人的时候,从县城到莲湖,20多里烂路,车子乒乒乓乓一路颠簸,颠得爱人刚刚缝合的伤口撕心裂肺般地痛。一路上,爱人在哭,心疼老婆的老郑也在哭。
不在乎在什么地方工作,而在乎与什么人在一起工作,张住强记不起这是谁说的话,但他认为这就是至理名言。
做候鸟还是做留鸟,张住强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张住强,男,1987年3月出生,江西省贵溪市人,中共党员,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鄱阳县人民法院莲湖法庭副庭长。他曾放弃回法院刑庭工作机会,2011年起坚守湖区小岛已工作至今。4年来,他审结民商事案件近400件,创下了二审发改案件为零、差错案件为零、上访缠诉案件为零、超审限案件为零、违法违纪案件为零的“五零”纪录。先后获得市、县法院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被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邱若琳:当事人,也是我的亲
邱若琳是主动请缨来到这个距离城区最远的农村法庭的。
在主动请缨之前,她把农村法庭工作想得比较简单甚至还很有些诗意:不就是案子多一些,下村走动多一些,跟老百姓聊天多一些,何况,农村法庭的案子还是简单的。她还想,等办完了案子,可以去田间山头看看青山绿野,小桥流水,闲时还可以在法庭小院里种种花、养养鱼,可谓“闲云野鹤、悠然自得”,这该多美啊。然而,当她第一次来到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法院沙溪人民法庭,却真被眼前的一幕震住了:一走进大厅就看到椅子上坐满了男女老幼,还有站着的。在得知她是法官后,就纷纷跟着她进了办公室,瞬间就把她那个小小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当事人一开口,她就傻眼了,他们操着各式当地方言,城里长大的她,根本就听不懂。
作为一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80后”,既没有脚踏泥土、手种瓜果的体验,也没有鸡犬相闻、走家串户的经历,虽然是做了心理准备主动请缨,但是从院机关到农村法庭,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是超出了想象。到任第一天,一个语言不通,就把她难住了。
果然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来了,再难,也得扛下去。她暗自下决心,就从熟悉方言开始。当天下班后,她就拜书记员为师,学习方言。为了尽快掌握方言,她尝试着将诉讼中常用词语用拼音进行标注,反复诵读,常翻常记。不到半年,当地方言她不仅听得明白,而且说得顺溜。也就在这半年,她开始利用点点滴滴空隙时间,走遍辖区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熟悉辖区的干部群众,民情风俗。沙溪法庭下辖2个乡镇,2个街道居委会,24个自然村,人口近11万,每一个自然村,都留下了她辛勤的足迹。
转变确实是艰难甚至有些残酷。就在几个月前,邱若琳还是院机关的一个活力少女,她爱美食、爱运动、爱旅游、爱桌游、爱八卦,常常是下班后同事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是公认的旅游攻略家、美食活地图,桌游、游泳、跆拳道高手,也是混迹天涯、微博的八卦少女。可如今,自从当了这个农村法庭的庭长,每天却要和夫妻吵架、邻里干仗、父子反目等等鸡毛蒜皮的琐事打交道,实在是“阳春白雪”遭遇“下里巴人”,剪不断,理还乱,一地鸡毛。她甚至有些后悔:放弃城市生活,脑门子一冲动就来当个农村法庭的庭长,值吗?
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她深深地陷入沉思。这一天,一位拄着拐杖的乡下老太颤颤巍巍地来到法庭,她找到邱若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养儿育女辛劳一辈子,老了老了还被子女赶出家门。找村里,解决不了,找乡里,乡里没招,现在她找到法庭处理,解决不了就无路可走了。邱若琳静静地听老人哭诉,体味着一位母亲人生暮年的辛酸。她安顿好老人,然后联系老人家的子女,和村干部一起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劝说。不久,又通过开庭、判决、执行,最终子女们都按照法院判决履行了赡养义务。这一天,拿到了赡养费的老太特地赶到法庭,给邱若琳看了她用层层红布包着的判决书,老人说:“还是法院管用,法院的判决书就是我以后的指望。”她还开心地拎出一篮子鸡蛋说:“法官为我的事太伤脑筋,特意带了家里的土鸡蛋给补补身子。”看着那一篮子土鸡蛋,邱若琳怔住了,仿佛是突然间她明白了坚守这一片平凡乡土那不平凡的意义。
有了这一次境遇,她对乡村工作从不适应到适应,到接受,再到慢慢喜欢。渐渐地,她融入了当地,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而老百姓,也慢慢地喜欢上这个皮肤白皙,办事麻利的城市姑娘,大事小事,急事难事,第一个想到的,是他们的邱庭长。
这一天夜晚,天气很冷,在乡下法庭忙活了一天的邱若琳满身疲惫,正准备洗洗睡了。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里的声音,既焦急又无助:“邱庭长,请你一定帮帮忙,我老公刚刚跟我吵了架,一个人开车出去了,谁的电话都不接,我怕他想不开出大事啊。”
邱若琳的心里猛地一紧。打电话的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当事人小李。本来,夫妻两个都有正当体面的职业,生活平静而幸福,但就是因为几张借条被彻底搅乱了。原来,小李因为感念早年一位亲戚照顾的恩情,背着丈夫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出具借条,借了上百万元巨款给亲戚搞项目。而她的这位亲戚却拿着这笔钱去吸毒赌博,百万巨款挥霍一空。约定的还款时间到了,小李无钱还债,于是,债权人将夫妻二人告上法庭。收到传票的那一天,丈夫如雷击顶,一个工薪阶层,一下子要背这么重的债务,这怎么得了?平静与幸福仿佛一瞬间就溜走了,家里从此硝烟弥漫。立案后,虽然之前邱若琳多次做了小李丈夫的思想工作,但是从他的言谈中,邱若琳还是能感觉到他内心的不甘、无奈、绝望。
无论如何,救人要紧。邱若琳赶紧给小李丈夫打电话,但没人接听,再打,还是没有接听。一遍遍地打,仍然只是“嘟——嘟——”的拨号声。
手机能接通,说明还有希望。邱若琳定神想了想,决定用发短信的方式与他沟通,希望他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短信:
“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不倒家才不会散。如果你有什么意外,你的妻子不仅要背负债务还要接受失去你的痛苦,你的女儿又该怎么办?”
“今天看似过不去的坎,十年后会觉得根本不是什么难关,人生要长远一点看,活人怎么能让钱逼得走投无路呢?”
“无论生活如何艰辛,我们都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不要因为今天的痛苦而否定明天的幸福,不要因为眼前的乌云而否定明天的阳光,首先要给自己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
一条又一条的短信发出了。从晚上9点多到凌晨1点多的4个多小时时间里,邱若琳前后发了73条短信。
凌晨1点多,邱若琳的手机“叮”的一声,小李的丈夫终于有回复了。他说:“在外面漫无目的地开车,看不到哪里是出路,在大桥上吹着风、看着河水,想着家人又想着巨额债务,觉得很绝望。”
“看到你的短信,边看边思考,心里也慢慢平静了一些。”
“不用担心我,我决定回家与家人共同面对。”
直到收到他的这条回信,邱若琳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案子了结后几个月,邱若琳收到消息,小李说她怀孕了,她说这个孩子为他们一家重新带来了欢笑和信心。而小李的丈夫则向邱若琳发来短信说:“整个案件太复杂,您辛苦了,您是一个真正的法官,能够坚持道义,为这个社会的真相和良知,好人有好报。”
邱若琳,女,1987年11月出生,江西省上饶市人,武汉大学法学硕士,2010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法院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2014年1月赴任离城最远的沙溪法庭庭长,她年均结案超过200件,结案数在全院名列前茅,且无错案、无发回、无矛盾激化。她多次放弃武汉等城市法院选调机会,坚守农村基层岗位,2015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官。
周秋化:在群众的心田播种法律信仰
从综合部门到审判岗位,周秋化真真切切感受到传说中的“办案难”。办案难,难在何处?这得从她上任后不久办理的一个案子说起。
这是一个让人头皮有点发麻的案子:不仅仅是当事人多(原告就有13人),案情复杂,而且,当事人一开始就对法官不信任,不理解,不配合。周秋化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次与原告们见面时他们那种表面客气却满眼狐疑的情形。
这是一起合伙协议纠纷案。2011年1月1日,刘某、夏某、张某等13人签订了坑头铁路工程协议书。协议约定以股东入股合伙的形式承包坑头铁路工程。其后又约定,凡到项目部取工程款,由张某、郭某、刘某、夏某同时到场方可领取。然而,张某违反约定,私自从中铁十五局四公司项目部领取了工程款44万余元和黄土买卖款8.7万余元。原告们发现后怒火万丈,几次交涉无果后,提起了诉讼,要求张某返还私自领取的工程款。
去年7月7日,该案第一次开庭,13名原告的诉讼代表人刘某、夏某及被告张某到庭。原、被告双方就双方是否合伙,被告是否侵吞了合伙工程款等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开庭从上午一直到晚上6时,双方各不相让。7月14日,该案进行了第二次开庭,从上午9时一直到下午4时,庭审气氛依然紧张。
两次开庭,双方分歧很大。不得已,周秋化请出庭长王宾良相助,一起去当地主持调解。然而,事与愿违。调解中,双方分歧依旧,部分原告对法官的不信任溢于言表,有的当事人干脆直言:“法官搞什么调解,是不是被张某买通了?”
当事人的质疑让周秋化打了个激灵。她想起了不久前被告张某曾经多次打电话给她,又是问她的家庭住址,又是要求到家里来沟通案情,均被她婉言拒绝。后来不知怎的,张某终于还是找到她家,反复强调他是个人承包,希望法官帮忙认定,并塞了个红包,被周秋化严词拒收。难道是因为这些事吗?
这次调解失败后,周秋化悄悄做起了调查,果不其然,这个被告张某早在原告们愤而起诉时就四处扬言:“别看你们人多势众,照样告不赢我,我法院有人。”于是,从案件移送到周秋化的那一天起,原告们对周秋化就没了信任。
办案难,难在何处?不仅仅是案子本身,更大的难是当事人对法官的不信任,对法律的不信仰。周秋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案情查个明白,判个公道,让老百姓信任法官,信仰法律。
此后,周秋化开始了曲折的调查取证。由于该工程项目部的会计是外地人,多次去项目部都难找到。有时上午去被告知是去了工地没回来;有时下午去被告知去总公司送报表了要几天之后才回。为了赶在上班前堵住他,甚至早上7时赶去,但不巧的是,会计已回外省的老家探亲,要一个多月后才能回来。没办法,案子不得已中止审理了一个多月。这样一来,原告们更是怀疑:这么久案件都没有结果,这是法官故意给被告张某拖延时间——当事人对法官的不信任已经到了顶点。
去年10月15日,案件作出了判决。原、被告在领取了判决书后都傻眼了。原先早准备着上诉打二审官司的原告们没想到会赢得这么清爽,而原以为必胜无疑的被告却没想到自己会败得如此彻底。在仔仔细细再三阅读判决书后,双方服判息诉。为了表示感谢,13名原告委托夏某、刘某作代表,特意赶制了一面写有“百姓的靠山法院,高尚的法官秋化”的锦旗,送给周秋化。
几个月后,13名原告中最不信任周秋化的郭某,怀揣着一张欠条悄悄地找到周秋化,请周秋化帮着看一看能不能起诉。
郭某说:“现在,我信法律了。”
周秋化笑了,这一次,她笑得很舒坦。
其实,播种法律信仰,对于周秋化来说,岂止是在法庭上。作为上饶县人民法院的团支部书记,“走出去”,她既是送法进学校、进军营的幕后组织者,更是法律宣讲的积极参与者。志愿者服务,给司法协理员、人民陪审员讲课,各种普法演讲比赛中处处都有她的身影。“请进来”,她多次组织邀请在校初中生(兼任校园小记者)走进法院,零距离了解法院、法官。在第一审判庭,她组织模拟法庭,让“小记者”们分别扮演了法官、人民陪审员、公诉人、书记员、法警、律师、被告人等角色,模拟一起盗窃案的开庭审理,让学生们对法律人生活有全新的体验。
“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田里种上法律信仰,应该是一名法官办好案子之外的又一特殊责任。”周秋化说。
周秋化,女,1981年10月出生,江西省吉安市人,中共党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现任上饶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两年来,她审理了140起案件,近70%的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所办案件中无错案、无超审限、无矛盾激化。先后多次被评为法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占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