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难”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大顽疾,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被执行人往往千方百计隐匿行踪、转移财产,规避执行,人民法院则要千方百计查找被执行人下落,寻觅可执行财产。天津法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和联动机制建设,为“老赖”布下天罗地网,实现“老赖”无处遁形、财产无处可藏、失信寸步难行、拒执必受追究的执行新局面。
“老赖”无处遁形
通过全国法院公民身份信息查询平台和全国法院组织机构代码证查询平台,执行法院可以迅速查找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和住址信息,执行法官会在第一时间“登门造访”。对人去楼空、隐匿行踪的被执行人,天津法院即将与公安机关实现执行联动,借助公安的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进行定位,查找被执行人下落,让“老赖”无处遁形。
财产无处可藏
传统财产查控手段需要两名以上的执行法官到现场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查询、冻结、扣划,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特别是近年来理财产品、保险产品花样繁多,支付宝、余额宝等新型储蓄方式日益被人们接受,传统的查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执行工作的需要。
通过网络查控平台建设,天津法院实现了对被执行人在全国的房产、车辆,在全国3000余家银行的开户,在上交所、深交所的股票以及工商登记股份等信息的网络查、冻、扣、划及处分,大大节省了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天津法院还与本市50余家行政机关就婚姻家庭、公积金存储等相关信息查询完成对接,实现了对被执行人名下财产查询的全覆盖。
失信寸步难行
当前,众多“老赖”为了规避执行已不再将财产置于自己名下,而是转移给他人。他们或通过离婚,或通过赠与,甚至与他人串通到法院、仲裁部门提起诉讼、仲裁等方式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转移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凡是被列入黑名单的被执行人将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受限,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G字头动车组全部座席及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席,不能入住星级以上宾馆酒店,不能在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高消费场所消费。根据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的规定,凡是被列入“黑名单”的,将不得担任国企高管、金融机构高管、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社会组织负责人,入党、入伍、招录公务员、获得荣誉称号等都将与“老赖”无缘。此外,“老赖”的子女还将被限制就读高收费的私立学校,可谓“一人失信,全家遭殃”。
拒执违法必究
即便是受到信用惩戒,仍有一小部分“老赖”选择“顽抗到底”,拒不执行法院裁判,甚至采用暴力抗法的方式抗拒执行。截止到今年8月份,天津法院已对983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对29人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对147人以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罪、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下一步,还将继续强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的适用,重点打击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妨害公务罪、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罪等抗拒执行的犯罪行为,保障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法律并非只是冰冷和严峻,也有温情的人文关怀,今年1至8月份天津法院对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而生活有确实困难的申请人实施司法救助51案55人,发放救助资金98.66万元,有效解决了一批申请执行人的实际困难。总之,解决执行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让失信行为成为“过街老鼠”,才能真正彻底解决执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