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村牛场坝离凯里市繁华区域的大十字仅一街之隔,由于特殊的环境,历来是贵州省凯里市区治安较为混乱、秩序较难维护的地段,曾被省综治委列为全省十个治安乱点、重点之一。两年多以来,凯里市以牛场坝为试点进行的“城中村”规范化治理建设,实现了从治安乱点到治安亮点、从脏乱差到秩序井然的转变。
通过监控为自己守家守院
以前的牛场坝作为“城中村”的典型代表,房屋出租多、外来人员成分复杂、成为违法犯罪嫌疑人藏污纳垢的地方,各类案件高发。白天乱成一团,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盗窃抢劫弄得群众人心惶惶,本地人不敢出门上街,外边人不敢走进牛场坝来,牛场坝由此成了省州公安机关点名重点整治的老大难城中村。
2014年,在派出所和社区多位警务助理民警的积极动员协调下,牛场坝组200多户村民纷纷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500元资金,在牛场坝片区安装了99个监控摄像头,由村民自发组建的一支8人专职治安联防巡逻队,时刻监控着街道安全,为自己守家,为自己守院。
这些监控全面覆盖了牛场坝路、曙光路、建森路,对各个巷道,做到无缝衔接,不留死角。不法分子只要有不法之举,都有监控盯着他们,甚至还有没来得及出手就被抓住的。个别居心不良的人怀恨监控,试图去破坏摄像头,监控虽然被砸坏,但是监控摄下的全过程早已记录在案。那些小偷小摸、抢劫的作案人员,丝毫逃不过监控影像的“火眼金睛”,逃不过联防队员的快速出击,将嫌疑人抓获归案,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
通过“二维码”实现“以房管人”
为了让外来人口杂、劣迹人员多的牛场坝组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大十字派出所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安排多位民警深入牛场坝200多户人家,硬是逐户上门调查登记核实住户基本信息。经过村里多位警务助理数月的艰苦努力,为牛场坝绘制了100多张辖区内住户基本信息图,真正摸清了牛场坝组的底数,实现了“以房管人”。
全面落实登记制度,落实房东责任。每家每户都有档案,不论是出租房屋的住户还是房东都要在派出所进行存档。所有的住户门前都贴上了“二维码”,然后又将各个住户的基本信息制作成“二维码”门牌张贴在每位住户的门前。
利用“二维码”门牌技术手段,实现了门牌地址户政数据的匹配和关联。将二维码与房屋信息绑定,社区民警使用移动警务终端扫描二维码,能实时获取租房人员信息,为人员分类管理提供便捷服务。只要在住户门前一扫“二维码”,整栋楼房主及外来流动人口的信息就会在公安住户管理的信息系统上显示出来。并根据之前的登记,进行防范管理。这样,就使原来人口复杂的牛场坝实现了分类控制、重点监控的规范化管理。
组建驻村执勤室,建立联巡队伍
要想减少发案,就要从重打击,快速破案。凯里市政局为牛场坝组安装了180多盏路灯,通过路灯结合天网监控和组建治安岗亭,昔日漆黑的牛场坝,如今灯火通明,还不时显现巡逻队伍忙碌的身影。
大街小巷内,治安巡逻队24小时全天候地守护着牛场坝片区,治安岗亭内,派出所民警24小时对辖区进行监控察看,并接待群众来访来报。
“以往百姓没有具体的规划,原来的马路两旁乱堆乱放,时常造成交通拥堵。”凯里市大十字街道办事处主任陈鹏说,通过重点发挥村党委的作用,依靠村民自治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对该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卫生整齐化管理从而实现了道路变堵为疏。
如今的牛场坝没有城管队,没有交警,通过加强警力24小时监控,组织村民群防群治,是大十字派出所对牛场坝下的一道妙药。在警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大十字派出所对牛场坝实行了一村多警务助理的管理模式,将原来的一个驻村民警增加到现在的3个。
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治理成果,才能使工作深入民心,得到拥护。
以牛场坝治理经验为样本模式,在金井村的文昌路、兴家坡、兴庄巷、草坪寨等片区全面铺开推广,使“城中村”治安防范基础得到强化巩固,治安基础网底进一步织密织牢。自安装启动视频监控、修建治安亭投入使用以来,共抓获现场作案人员90余人,破获各类案件80余起。金井村发案率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