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流浪未成年人、闲散青少年、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刑满释放人员、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等特殊人群有41万人之多。
如此庞大的人群,管理、服务、关爱的难度很大,涉及这个群体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制约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形象的突出“短板”。
关爱特殊人群,毕节用心用情。2012年以来,该市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以实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六项工程”为统领,高规格谋划、园区式定位、集团化运作,全面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为坚持三大主题、建设四个高地、打造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雨露工程 让花朵绽放
大方县牛场乡方井村高祥、高兴等兄弟4人,因为父亲犯罪入狱、母亲不知去向,流落贵阳街头,后得到民政部门救助返乡。该村退休教师高其林主动承担起了照顾4个孩子的重担。今年,高祥跨进了大学校门,兄弟几个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近年来,毕节市大力实施雨露工程,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青少年群体,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探索建立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实施意见》《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毕节市对留守儿童实施有效监护工作方案》《毕节市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救助保障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健全完善了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协调、经费保障、发现报告、应急处置、困难救助等工作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从2013年起,每年压缩8%的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经费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2013年至2015年投资近23亿元,新建861所寄宿制学校、1个市级儿童福利院、1个县级儿童福利院、7个县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黔西县水西社区的女孩莎莎记得,当她受不了父母离异的打击从教学楼纵身跳下时,天仿佛塌了。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喻朝芬妈妈为双腿落下残疾的莎莎撑起了爱的天空:带莎莎去电脑培训班报名,替她交学费,帮她联系工作。
在毕节,爱的雨露滋润着含苞待放的花朵,让他们娇艳绽放。
育新工程 唤回迷途羔羊
七星关区龙场营镇违法少年赵某在育新学校学习后,对看望他的区检察院未检科负责人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学习也有进步,谢谢你们挽救了我,我会用实际行动报答你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曾经,面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这群迷途的羔羊,公安机关束手无策,只能“犯了抓、抓了放、放了又犯”。七星关区朱昌镇派出所所长王毅说,由于法律制裁不了这群孩子,抓了放,放了抓的无奈反而让这群孩子变本加厉,在错误的轨道上越滑越远。
如何挽救这些孩子?教育,教育才能塑造人,教育才能够改变孩子们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近年来,毕节市投入资金数亿元,大力新建和扩建育新学校,为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教育转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已建立育新学校8所。
该市还建立和完善了“党政主导,职能部门负责,检法部门、民政部门等各方有序适度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协调沟通”的工作格局,并将育新学校列为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
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根据不同类别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矫治。对这群特殊的未成年人进行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管理,由教师对结业学生实行定期跟访,不定期追访,随时掌握其动态,巩固教育转化成果。
自育新学校建成以来,共接收学生623人,经考核结业离校442人,其中返回原学校读书78人,外出打工167人、在职校读书27人,学习手艺96人,在家中未读书49人,没有一人走上犯罪道路。
阳光工程 塑健康灵魂
黔西县水西社区的刘某沾上毒品时,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么毁了。
当他走出戒毒所时,社区党支部书记喻朝芬妈妈来到他家,与他促膝谈心,鼓励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真诚的帮助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如今,刘某已打拼成为身家百万的个体户。
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是“金三角”毒品流入我国腹地的重要通道,毒情形势严峻复杂,吸毒群体庞大,约占全省三分之一。
吸毒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也是病人。毕节市始终坚持“依法查处与治病救人并进”的理念,着力于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作,大力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工作,全力推动阳光工程建设。
为了让吸毒人员更好地康复,毕节市选派10余名公安民警、禁毒工作人员、禁毒专干、医务人员、社工等进驻阳光工程集中安置基地,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更好地康复。市禁毒委还成立了毕节市阳光工程企业家协会,聚合社会力量参与阳光工程建设。
各县(区)在集中安置基地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适时组织专门力量,对戒毒康复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对有一技之长的,积极推荐到企事业单位、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
该市在安置基地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力保障员工工资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为就业安置人员免费提供午餐,完善各种文娱设施,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安排交通工具接送上下班人员,极大地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就业群体的稳定性。
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阳光工程建设资金1.6亿元,建立阳光工程集中安置基地(点)62个,累计安置社区戒毒康复人员38248人。吸毒人员“两抢一盗一骗”案件逐年下降。
回归工程 开启新的人生
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刑释人员靳某某,出狱后不愿与人交流,孤僻自闭。通过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他渐渐克服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怕交往等问题,创办了一家混凝土有限公司,解决了10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搞不好,就有可能致其重蹈覆辙。近年来,毕节市紧紧围绕“保稳定、抓经济、促发展”这条主线,坚持“帮教社会化、安置市场化、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度化”的工作方针,按照“服务管理、教育引导、帮扶安置、融入社会”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全面开展安置帮教工作。
工作中,该市探索出了“四主动”工作机制,即主动对接、主动安置、主动管理、主动扶持,让刑释人员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主动融入社会。
2014年以来,全市共建县级过渡性安置基地10个,共安置刑满释放人员208人。一批批曾经误入歧途的青年,通过有效安置,顺利回归社会,走上了致富路。
大方县猫场镇刑释人员朱某某,在县司法局的帮助下,自筹资金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基地,解决了3名刑释人员的就业问题。
黔西县文峰街道办事处周某某,在辖区安帮机构的帮助下,2014年在黔西开办一家大理石厨卫店,2016年又在威宁开设一家石材厂,目前拥有20余名工人,年收入30余万元。
“没有政府的帮教、扶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周某某动情地说。
安宁工程 抚慰迷失眼神
大方县红旗办事处的姑娘范某因为感情受挫疯了,整天在家里扯着嗓子唱《青藏高原》,吵得邻居不得安宁。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发展到见人就打,见人就骂,家人非常头疼,赶紧把她送进精神病院治疗。
通过精神病院的精心治疗,范某的病情大有好转,现在能够安静地跟在母亲的身后去菜场买菜了。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日渐突出,精神疾病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毕节市卫生部门负责人介绍,全市累计在册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达21334人,在管患者18292人,潜在精神疾患人群肇事肇祸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毕节市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契机,以重性精神疾病病例排查为抓手,创新探索“1+4”工作模式,着力打造“安宁工程”,精神病患者服务管理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病人康复。
工作中,毕节市注重精神病患者筛查,制定《毕节市重性精神病筛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集中筛查,及时填报《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截至目前,毕节累计上报精神病患者线索近3万条,现场确诊纳入系统管理21334人。
该市以“4个依托”为抓手,切实提高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依托制度建设,确保高效运行;二是依托督导培训,确保取得实效;三是依托专科医院,强化人文关怀;四是依托项目支撑,解决治疗难题。
“通过不断努力与探索,全市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事)件数显著减少。”毕节市卫生部门负责人表示。
红丝带工程 点燃生活希望
家住织金县城的小林妈妈生病住院后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小林,也没有逃脱被遗传的厄运。
妈妈因病去世后,他开始变得怪异、孤僻,一个人偷偷哭泣,不愿与人交流,开始逃课。班主任知道情况后,陪着小林到织金县关爱医院进行了系统治疗。现在,病情得到控制的小林逐渐走出生活的阴霾。
事实上,如果患艾滋病、重大传染疾病等得不到关爱和救治,他们有可能会怀着报复社会的心理违法犯罪。而他们又因病不能收监、收戒,因此对这类特殊群体的管理,一直是社会治安管理的空白,是困扰公安机关和监管部门的难题。对此,毕节市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在政法、公安、综治、卫计等多个部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共同管理,社会监督”的原则,以“红丝带工程”为抓手,以关爱医院建设为平台,着力打破特殊违法犯罪群体收治难的瓶颈。
与此同时,毕节市有关部门还通过建立关爱医院,坚持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与关爱救助并重,以“真情关爱、重塑人生、净化心灵、回归社会”为原则对病员进行管理和教育,不仅解决了特殊患病违法犯罪群体处置难的问题,更赢得了特殊违法犯罪人员、家属及广大群众的一致赞同。
统计数据显示:从建院至今,毕节市关爱医院累计收治特殊患者1717人次,完成入院体检14353人次。“红丝带工程”不但赋予特殊患者新的生命,更为群众营造了安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李凯 谢朝政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