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吉林省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成效明显

2016-09-09 15:53  来源:吉林长安网  责任编辑:黄琴
字号  分享至:

  今年以来,吉林省司法厅立足工作实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全方位完善管理平台,强化基础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监管手段,社区矫正工作不断规范,有力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目前,全省在册社区服刑人员19527人,累计接收68882人,解除49355人,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0.1%,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

  一、规范平台建设,夯实社区矫正工作基础。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利用现有资源,拓展建设渠道,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了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省已建立社区矫正中心52家(其中市级5家;县级47家,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8%)。社区矫正中心人员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组成,整合了资源,有效缓解一线监管力量不足问题。已建的社区矫正中心自有办公场所占比75%,平均面积400余平方米。中心基本都建立了监管矫正、教育矫正和心理矫正三大功能区,下设报告处、宣告室、档案室、心理咨询室、教育培训室、训诫室等若干功能室,投入资金购置了心理咨询沙盘、音乐放松椅、宣泄器材等硬件设施设备,保证中心发挥整体效能,为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规范教育管理,优化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及相关管理规定,规范审批,从严监管,强化日常考核,对违法违规社区服刑人员坚决予以处理。今年以来,撤销缓刑、假释和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计59人,警告和治安处罚232人,有力维护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同时,不断创新教育矫治方式方法,引入国学精粹开展教育矫正,使社区服刑人员潜移默化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开展菜单式社区服务,由社区服刑人员自行选择服务项目和时间,增强社区服刑人员参与社区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今年以来,共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各类教育13万余人次,社区服务7万余人次,帮助1700余人次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促进了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转化,社区矫正效果得到增强。

  三、规范制度体系,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对现有的涵盖管理教育、风险评估、执法流程、部门衔接等方面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并结合实际着力完善监管形势分析研判、应急处突、队伍培训以及督导检查四项机制。基层司法所每周、县(市、区)司法局每半月、市(州)司法局每月进行一次分析研判,省厅每季度对全省情况进行调度,并制发《社区矫正动态分析》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应急处突责任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公益岗位人员以及社会志愿者的不同特点,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今年以来,组织执法、信息化、心理咨询培训7期近1000人次;省厅每年、市(州)每半年、县(市、区)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社区矫正巡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今年5月份,厅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全省9个市(州)?22个县以及28个司法所,开展执法工作大巡检,发现并整改了一批执法不规范问题。巡检机制对下传导了压力,堵塞了执法漏洞。

  四、规范信息化监管,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能。将社区矫正作为与联通公司共建的“互联网+”实验室的首个实验项目,研发出全省社区矫正综合管理系统,建成省、市、县、乡四级网络,覆盖调查评估、交付接收、矫正执行、审批、解除矫正等全部工作环节,具备统计报表、档案管理、综合查询、协同办案、手机定位、电子围栏、违规报警等功能。系统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以购买服务的模式建设了吉林省司法行政云服务平台(Paas),把大量的应用和服务放在云端,减少了建设、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同时,向基层配发159套北斗勤务终端、二代证指纹读取背夹,将移动勤务终端引入到实际的社区矫正工作中,突破传统社区矫正工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通过音频视频通讯、位置定位服务、违规告警、采集指纹、身份证信息,以及蓝牙打印等信息化手段,增强社区矫正管理科技手段,有效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能。

相关报道

问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党中央对问责是动真格的,失责必问决不是口号,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直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本次会议表决通过的 ...

银行卡被盗刷用户遭遇索赔难 谁该承担责任?

若客户未能妥善保管卡片造成卡片丢失,或是造成了信息泄露,客户方面实际是存在一定过失责任。

致敬守正义斗腐败的检察人

“查办贪官不是目的,让更多官员保持廉洁性才是根本。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起到了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