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抓到位 服务送到家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盘锦市兴隆台区摒弃过去那种笼统、模糊的做法,开辟全新的治理视角和维度,加快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形成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实现了“社会治理抓到位,公共服务送到家”。
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今年2月下旬以来,盘锦市兴隆台区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强力启动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双引擎”。
推进“管治变”——建立治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标志着由传统的社会体制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体制转变。
兴隆台区以“项目化”方式,明确了35项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了主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权力和责任,是治理的核心。权力责任明确,治理才能到位,效能才能提升。兴隆台区首先围绕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着眼于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优化服务,推进各中心城区街道党政机构职能的整合。
中心城区街道党政工作机构按照“5+2+1”模式,即设置5个内设机构、2个事业中心、在涉农街道增设1个农业办,将各中心街道原有的党政机构打散重组,重新设定岗位职责,整合业务。街道党工委设置了党群办、综治办和党建中心“2+1”工作机构,并组建了街区党委。街道办事处设置了综合办、社会服务办、城市管理办和网格管理服务中心“3+1”工作机构。兴海、兴盛两个涉农街道成立了农业办。
兴隆台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明炜告诉记者,这种结构,由原来的“一人对一局、一人办一事”,变成“一人对多局、一人办多事、多人共承担”的新模式。街道工作人员采取竞聘上岗、一岗多责、绩效奖励、竞争淘汰,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碎了“铁饭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由“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转变,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基础平台。兴隆台区把工作重心“下移”和“前置”,实现公共资源向社区聚集,公共财政向社区倾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社区建立了“两委两中心”,即社区党总支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网格管理服务中心、社区党建中心,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以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和党建中心为依托,业委会、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结构。
记者在几个社区看到,社区便民服务事项办理窗口发生了变化,实行”一口受理、协同办理、一次办结”。窗口人员设AB岗,专门负责便民服务事项的综合办理工作。其他人员下沉到网格,直接为居民服务。
李明炜说,这种模式,构建了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社会治理各方管理框架的标准化、执行的细节化、服务的人性化,社会治理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全区中心城区街道和社区(村)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已全部到位。
实施“智能化”——建立管理新平台
兴隆台区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中,引进“智能化”手段,不断加大网格管理服务力度,实现了社会治理方式由粗放化向精细化的转变,实现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到位到家。
在兴隆台区网格管理指挥调度中心,记者正好看到创新街道通过网上传来的一条信息:在某饭店门前摆放了几张桌子,有几个人在吃喝,不远的路边草坪上放置了烧烤器具。调度中心接到信息后,立即将此信息转发到相关执法部门,很快执法部门赶到现场。执法人员用执法记录仪将整治的图像传到调度中心。通过现场传来的图像,看到执法人员对烧烤器具进行了清理,饭店门前的几张桌子也搬进了店内。
据了解,这件事件的发现者就是社区的网格员,网格员将露天烧烤的画面通过手持终端传到社区,社区认为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需要相关执法部门处理,于是社区将这一信息上传到街道,街道传到区网格管理指挥调度中心。
目前,兴隆台区8个中心街道78个社区、14个行政村建立了网格平台,建立了1035个基本单元格,组建了586个责任单元格,配备了599名社区网格员,网格员都配备手持终端。民生事件采集上报通过网格管理平台流传,信息全程留痕,件件有记录,事事有人管。
社区网格员承担网格区域内所有问题事项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并对网格员定人定点、明确到位,形成了规范统一的网格管理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极大地提升了网格管理工作效率。记者在指挥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通过定位管理,每名网格员的巡逻轨迹都能通过大屏幕看到。
5月份以来,创新、兴隆两个街道遵循发现、分拣、派单、处置、联动、反馈、考核等七个环节,形成了联动网格管理服务“闭环”试运行。三个月来,两个街道累计受理案件4011件,街道、社区自行处理2904件,占72.4%,上报处理986件,占24.6%。
兴隆台区网格管理指挥调度平台让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指挥调度中心还开通了兴隆台民声网,实现了服务群众便利化、服务投资便利化。
网站的服务宗旨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解决民忧,服务民生。网站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开辟了多条信息化通道。民声热线6522222,这一串充满“爱”的贴心号码,是服务群众、倾听民声、传递爱心的热线电话;调度平台还整合了市长热线12345、消费者投诉热线12315、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12331等专线电话,实现了资源集约、数据共享。民声热点微信公众号、民声网投诉专栏的开通,实现了点、线、网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群众便利化。在网站公开案件处理进度,通过回访接受群众监督、测评。对政府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测评分数向社会公开,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通过网格管理指挥调度平台,城区网格管理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格中有责、责任到人。居民诉求和民生事项有求必应,实现了服务群众的“短、平、快”,小网格充满了大活力,服务了大民生。全区社会治理走进“智能化”新阶段,公共服务进入“家时代”。
兴隆街道网格中心的小佟说:弃管小区这个老大难问题,现在都有人管了。以前都是求着市政、城管部门,现在人家主动找咱们来了,要不是因为街区改革,要不是有网格管理指挥调度平台,这些想都不敢想。网格管理指挥调度平台建立起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解决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的问题,小网格发挥了大作用,整合了大城管。
兴隆台区区长陈宝库说,街道社区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意识,真正发挥区域统筹协调作用。要实行网格内容清单化,根据网格内的自然概况、建筑分布、基础设施数量设置具体的巡查内容和路线,网格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实现城市管理内容应管尽管;要实行部门联动,网格员与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综合执法等派驻机构工作人员联合巡逻;要调动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声服务热线、“兴隆台民声热点”微信公众号和兴隆台民声网的作用,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如今,兴隆台区网格管理平台已经实现与公安部门天网系统的对接,指挥调度中心宽屏幕上,兴隆台区主街主路的高清视频监控一览无遗。未来小区物业、单位安保视频都要接入平台,实现辖区内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在执法车上安装车载移动监控,对于突发事件可以做到即时追踪,及时响应。兴隆台区应急办的负责人说:社区网格上没有了隐患,区里的突发事件就少了,应急演练成了我们的主要工作,小网格促进了大稳定,带来了大平安。
做好“加减法”——构建权力新体系
治理到位,首先是权力下放到位。权力的转移,成为治理创新的新“标的”。
兴隆台区在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强化街道、实化社区”,采取“加减”结合的方法,向街道社区下放权限。
做好“加法”,兴隆台区赋予了街道5项职能权力,增加社区22项服务群众职能,社区办理服务群众事项达到59项,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采取派驻方式,加大基层治理力量。兴隆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规划了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全部派驻到位。区综合执法局派驻到各中心街道的执法力量由5人变为不少于15人。目前,人员派驻已全部到位。建立了区直部门和街道的双重管理机制,赋予了街道对驻街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参与权和任免征得同意权。
锦祥社区等社区组织志愿者采取“志愿配送”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家政服务、环保服务、贫困救助、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医疗保健等10大项80余小项的服务,拓展了社区服务功能,实现了“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无缝隙、为民服务常态化”。使社区服务变“无形”为“有形”、变“一时”为“随时”,把服务送到了家。
运用“减法”,清理社区不应承担的行政服务事项近100项,取消证明类事项42项。精简管理流程,削减管理层次,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比如,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审批事项,过去要经过社区、街道、区有关部门层层调查审批,最快也得1个半月时间办完,现在在社区网格管理中心综合窗口,19个工作日内就能办结。
兴隆台区以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思路,实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改革的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管、高效能运作、科学化评估,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