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上海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多方面改革措施着力解决120发展困局,力争到2020年,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救护车辆数量达到每3万人1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同时,120急救将按病情轻重缓解分级调度,非急救业务逐步剥离,也就是说转院病人不能再调用救护车辆。
急救站点
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
到2020年,力争在上海市建成平面急救站点布局完善、立体急救门类齐全、硬件配置国内领先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形成市与区县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路上与水面空中急救一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体系对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务能力。
同时,《指导意见》也明确了救护车辆和装备的数量配置标准,将按照达到3万人/辆的目标,逐步配置到位高性能底盘日常救护车辆和应急保障车辆,并按照日常急救当班车、日常急救备用车、应急保障车1:1:0.5-1的比例,对救护车辆进行分类配置。本市还将增加急救站点数量。到2017年,新建25个急救分站;到2020年,总计新建44个急救分站。
逐步实现
非急救业务的完全剥离
非急救病人占用救护车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据透露,今后将明确界定急救与非急救的业务范围,完善分类救护服务模式,提高院前急救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在急救业务领域,引入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对病情轻重缓急进行评估,开展分层救护,合理调派急救资源,优先确保危及生命的急救服务。到2017年,实现急救业务的分层救护和非急救业务的相对剥离。条件成熟时,逐步实现非急救业务的完全剥离。
此前,相关部门曾表示,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非急救服务领域。可引导现有交通运营公司参与,由汽车服务公司或汽车租赁公司承担非急救业务。要求车辆专用,配一名驾驶员和至少一名担架员,不配备医护人员,车辆外观要标明运营单位、服务内容、服务电话,但不能喷涂“120”“急救中心”“红十字”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