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北京海淀法院少年法庭亲职教育工作制度调查

2016-04-21 08:23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张晓君
字号  分享至:

  教育家长,为了更好地挽救孩子

  ——北京海淀法院少年法庭亲职教育工作制度调查

  当前,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导致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未来。为回应人民群众对少年司法的新期待,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对涉诉未成年人家长亲职教育工作制度,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家庭监护及教育知识,切实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良好效果。记者日前走进海淀法院进行了实地调查。

  法院开设家长课堂

  “亲职教育,简言之,就是对家长进行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我们在长期审判实践中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与其家庭监护缺失、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巩固对失足少年的挽救效果,提高社会对亲职教育的认识,在院党组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领导的指导下,我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在全国率先开设‘亲职教育课堂’,为失足少年父母提供家庭监护责任及教育方法的指导,以期这种自愿性的亲职教育能演变为父母作为监护人应当承担的强制性法律责任,进而推动家庭教育立法。”海淀法院副院长范君向记者介绍了设立亲职教育制度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2013年6月7日,海淀法院“亲职教育课堂”首次开讲,至今已有尚秀云、李玫瑾、陆士桢、孙云晓等多位专家从未成年人成长规律、青春期心理、儿童教育学、法学等方面对家长进行了科学指导,听课人员也从失足少年家长逐步扩大到被治安处罚、不起诉少年的监护人及部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案件当事人。

  亲职教育为什么能够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该项制度设立之初是否进行过调查研究?

  面对记者的疑问,范君介绍说:“我院在长期审判实践中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与其家庭监护缺失、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密切关系。我院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问卷显示,未成年犯的家庭成长环境较差,57.9%的少年来自于单亲、继亲或婚姻动荡家庭,其中半数以上少年曾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家庭教育方式方面,48%的家庭以溺爱、放任为主,另有23%的家庭以打骂体罚为主。”

  研究表明,人的许多心理发展重要环节在6岁以前便已完成,而6岁以前心理形成的主导者就是家庭。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所言,“社会问题可归结于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可归结于早年,早年问题可归结于家庭”,“问题少年”大多是“问题父母”的产物,不称职的家长不仅影响孩子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们造就的“问题少年”可对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与破坏,家庭教育是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教育“问题父母”是挽救“问题少年”的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海淀法院还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思路,开展“亲职教育进学校、进社区”活动,深入辖区多个学校及社区开展一般预防性亲职教育讲座,惠及近4000余名家长。

  法庭上演亲子游戏

  在一次庭审结束后,记者看到法官走向被告人的母亲。

  “小利妈妈,请你走到法庭中间,和孩子一起做个游戏。给你一张白纸和一个玻璃球,你想象一下,小利就是这个玻璃球,他想在白纸上无拘无束地跑来跑去,对白纸边缘更是充满了好奇,你怎么做才能保护他不从白纸上掉下去?”

  “把白纸的边缘折起来,四周都给它围上就掉不下去啦。”在尝试了几次后,小利妈妈终于想到了办法。

  “对,就像游戏里体验到的,要保护‘孩子’不从白纸上掉下去,就得给他设‘墙’。具体到生活中就是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使他明确行为底线,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法官趁热打铁对小利母亲进行教育。

  “谢谢法官,我明白了。孩子犯罪,我也有很大责任。感谢民警和法官及时挽救了他。”小利的母亲感激地说。

  听到这通情达理的话语,法官向记者描述了第一次见到小利妈妈时的情景。法庭教育是少年法庭特有的环节,为强化法庭教育的效果,法官开庭前会一一指导家长们准备法庭教育发言。可一见面,小利妈妈就给法官来了个下马威。“我就想不明白了,那么多人卖假证,警察为什么不抓别人非抓我儿子?我儿子年纪小,还在上学,关几天教育教育还不行吗?我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要是被判了刑,让我以后怎么活?”

  “孩子犯罪大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要挽救这些孩子,先要教育好他们的家长。我决定转变思路,先对小利妈妈进行教育。”法官对记者述说了她当时对小利母亲说的话:“如果不是被民警及时抓获,您的孩子有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您有没有想过,孩子失足犯罪,您作为母亲有哪些责任?您想想看,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同时是否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他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简短却又充满力量的话语使小利母亲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记者了解到,将教育的对象从失足少年扩大到家长,在法庭上引入体验式小游戏,只是海淀法院少年法庭为强化法庭教育效果进行的有益探索之一。目前,该院少年法庭已将亲职教育融入案件审理全过程,丰富和发展了寓教于审的内涵。亲职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庭前指导,了解未成年人成长经历及监护情况,帮助家长准备教育发言;二是庭审教育,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指出教育失当之处,引导家长反思;三是专家指导,邀请心理专家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访谈,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这就确保了亲职教育发挥更大的效果。以“李某某案”为例,审判长组织各方,结合被告人成长经历、家庭教育、青春期心理及犯罪成因等多方面,在对被告人进行法庭教育的同时,指出家长教育失误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法,5名被告人及其家长均表示真诚接受。案件审结后,法院还聘请心理专家,多次为该案部分家庭提供教育指导,弥合亲子关系。该案工作赢得了法院系统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法官编写家长手册

  记者旁听了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的庭审,双方当事人吵得不可开交。“谁让你忘恩负义,抛弃我们母子,我现在就是要不断起诉增加抚养费,不断折腾你。”

  “我当初真是瞎了眼,怎么看上你这样的女人。”

  面对激动的原、被告,法官语重心长地说:“对于孩子来说,不能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已是不幸,如果父母不能妥善处理离婚所引发的抚养监护等事宜,会使孩子受到更大伤害。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关爱和努力,你们应用更多时间考虑如何弥补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而不要将与对方的矛盾延续到孩子身上。”拿到法官发放的《家长手册》,看到扉页上写的《法官寄语》,刚才还吵得不可开交的双方当事人都陷入了沉思。

  据海淀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副庭长秦硕介绍,通过调研抚养纠纷案件发现,大部分当事人离异后仍对立情绪严重,甚至将与对方的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有的拒不支付抚养费,有的阻碍对方探视孩子,有的恶意提起增加抚养费、变更抚养权诉讼。父母离异会不可避免地给孩子造成伤害。如果父母将矛盾纠纷延续到离异后,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将是终生的。

  为帮助涉诉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尝试将亲职教育引入涉及未成年人民事案件领域,组织法官们编写《家长手册》并免费向当事人发放,引导他们从儿童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明晰法律责任,合理解决纠纷。此外,针对此类纠纷中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年龄普遍较小的特点,还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邀请专家就单亲家庭的教育技巧、婚姻家庭关系与子女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培训。

  政法、社会双龙共舞

  “家长是最伟大的职业,也是最委屈的职业,老师说得太对了!”“怪不得我家那小子以前总不听我的,看来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对,以后每次上课我都得来听听。”这是记者在海淀法院亲职教育课堂上了解到的家长们的真实感受。当天,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乔华老师以《和孩子共同成长》为题,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现场互动等方式传达了“关系大于教育”的理念,帮助家长摒弃以往只关注孩子问题和缺点,以批评打骂为主的教育方式,尝试发现孩子的优点,用肯定的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来听课的30余位家长中,除子女因涉嫌犯罪正在法院审理期间的家长,还有孩子因触法被行政处罚并接受“未成年人训诫”、经公安民警推荐来的,以及孩子涉嫌犯罪处于检察院暂缓起诉考验期间的。

  “合格父母不是天生的,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乔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引起家长的强烈共鸣,大家分享了孩子成长中的故事,境遇相似的家长们都感同身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家长们对记者表示他们学到了很多有益的家庭教育知识,希望亲职教育讲座能坚持开展下去。许多意犹未尽的家长还关切地询问下次听课时间。

  据海淀法院刑一庭庭长游涛介绍,2013年9月,经海淀法院积极倡导,海淀区公、检、法、司及教委联合出台《共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培训对象、教育类型、教育方式、工作机制等内容,并由法院负责整合各单位资源,推动亲职教育工作在该区全面展开,有效扩大了亲职教育的影响力。近期,海淀区未成年人工作委员会组织公、检、法、司、教、民政、财政等九家单位联合签署《关于加强北京市海淀区涉诉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工作办法(试行)》,再次将亲职教育作为对涉诉少年开展观护帮教的辅助性、常态化工作,并形成了政法一条龙和社会一条龙双龙共舞、协调发展的可喜态势。

  “我院创新性地联合多家单位,面向更多触法、涉诉、犯罪少年家长,将亲职教育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充分扩大该项制度的社会效果,丰富和发展了寓教于审工作内涵。”范君说。此举得到上级单位的高度评价,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曾批示:“北京海淀法院历来高度重视少年法庭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他们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开展亲职教育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探索,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少年司法制度而言,无疑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值得认真总结并适时加以推广。”该工作制度于2014年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联合评选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郭京霞 张莹 弓凯希)

相关报道

问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党中央对问责是动真格的,失责必问决不是口号,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直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本次会议表决通过的 ...

银行卡被盗刷用户遭遇索赔难 谁该承担责任?

若客户未能妥善保管卡片造成卡片丢失,或是造成了信息泄露,客户方面实际是存在一定过失责任。

致敬守正义斗腐败的检察人

“查办贪官不是目的,让更多官员保持廉洁性才是根本。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起到了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