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扎实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2015-12-17 10:12  来源:成都长安网

  在四川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成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忠林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着重介绍了成都市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沿信息化路径,扎实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成都市牢固树立“稳定是根本大局、平安是基本民生”理念,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各项工作,守住了“大事不出,小事可控”的底线,确保了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实施“五大工程”,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成都既是经济大市、发展大市,又是矛盾大市、稳定大市,“别的地方有的、成都都有;别的地方没有的、成都也有”,改革发展、维护稳定“双重压力”异常巨大。为此,我们准确把握成都社会治安新形势、新特征,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

  牢固树立“四个治理”理念,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基层、重在机制、重在共治、重在打击”工作导向,深入实施系统防控、综合整治、源头防范、依法治理、固本强基“五大工程”,不断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六张网”,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做实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坚持全域封控,深入实施社会治安系统防控工程。

  一是加强警力建设。针对警力严重不足问题,突出抓好辅警力量建设,同时,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大力推进派出所、司法所标准化建设,建强街道(乡镇)、村(社区)综治维稳中心,配备专职人员,确保有人抓、有人管。

  二是强化信息化支撑。一方面,大力实施天网工程,建成公共区域高清探头2.8万个,力争尽快达到5万个;探索实施“雪亮”工程,建成其他社会面监控探头80余万个,初步构建起“全域覆盖、无死角、无盲区”的社会面视频监控网络。另一方面,树立“数据文化”理念,建设“鹰眼”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城际热点防控平台和全市警综平台,完善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热力图监测预警体系,综合运用视频巡查、网络监控、空中巡防等方式,全面提升动态控制能力。

  三是强化社会面整体防控。依托全市视频监控系统、治安卡口系统、治安卡点和警务工作站,在进出城主要通道、高速路口、治安复杂区域,逢疑必查、封堵拦截,实现“圈层封控,重点守护”,突出抓好“四重管控”,对机场、火车站、地铁、高铁沿线、公交车站等重点部位和党政驻地、天府广场、领馆区、中轴线、商贸繁华区等重点区域实行加强型防控,构建起“天罗地网”“四道防线”“四门落锁”格局。

  四是加强网上网下综合防控。坚持统筹两个战场,实行“网上严密监控、网下严密布控”无缝衔接。整合各方力量,对网上舆情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对重大危害性信息,早发现、早布控、早防范,及时预知、预警、预判。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程。

  一是全力抓好反恐防暴。始终将反恐防暴放在突出位置,成立常态化反恐防暴合成作战室,建立66支24小时机动备勤快反突击力量,组建起390人的快反队伍,及时升级反恐防暴装备,对要害部位、重点区域,坚持屯警街面、武装巡逻、动中备勤。

  二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立健全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一方面,对三盗两抢一诈骗、黑恶势力、黄赌毒等犯罪活动,打早打小、露头就打、不停地打;对通讯诈骗、网络违法犯罪,严密防范、精准打击;针对非法集资案件,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处非领导小组,抽调5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专班。另一方面,对城郊结合部、城中村、车站等区域,经常性开展涉藏、反恐防暴、网络安全、禁毒防艾等重点整治。

  (三)坚持关口前移,深入实施社会治安源头防范工程。

  一是健全社会治安形势研判和报告机制。着眼“防范事发、止于未发”,建立治安形势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动态监测和经常性整体研判。坚持重大敏感节点“每日一研”“每日一报”、平时“每月集中研判一次”“每月向市委专题报告一次”,切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二是抓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出台全市“风评”意见和责任追究办法,成立了“风评”专家库,各级各部门把“风评”作为刚性门槛,做到“应评尽评”“真评实评”。对“风评”有隐患的事项,该停则停、该缓则缓,绝不以牺牲稳定求得一时发展。

  三是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建立完善矛盾隐患联动排查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定期对“五大建设”领域重大矛盾隐患,进行“梳篦式”排查,分级建立台账、落实责任、化解稳控。穷尽司法手段、穷尽群众工作,先后化解了一批突出问题。总结推广道路交通事故“三调联动”经验,大力推动“三调联动”进联合接访中心、进诉讼服务中心、进社区院落、进医院等重点行业,大幅提升了调解公信力和结案率。坚持不懈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扎实推进星级平安街道(乡镇)、平安单位和平安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切实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

  四是全力抓好信访工作。加强市、县、乡三级视频接访中心建设,让群众就近“见到想见的人、办成想办的事”。加强市、区两级联合接访中心建设,完善联合接访动态管理机制,2015年以来,部门联合接访量达到中心接访总量的70%以上。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对到省市党政机关非正常上访、大规模集访,建立“369”接访工作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人员稳控在当地。强化领导包案化解,成功化解了一批“钉子案”“骨头案”。

  五是强化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坚持“服务是最好的管理”,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作为关键一环,对社区矫正对象、刑释人员、精神病人、重点青少年,认真落实监测、救治、帮教、服务等措施,解决好居住、就业、法律援助等实际问题,有效防止个人极端事件发生。

  (四)坚持法治驱动,深入实施社会治安依法治理工程。

  一是强化依法化解社会矛盾。针对非访治理和处非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率先研究制定了依法办理进京非访、非法集资等案件的指导意见。

  二是努力坚持“三个效果”相统一。既严格执法、果断执法,又文明执法、柔性执法,特别是,对重大敏感案件,不简单机械搞“一抓了之”“一诉了之”“一判了之”,从法律视角、社会视角、政治视角统筹考虑问题,努力以较小成本取得较大成果。

  三是创新推动“法律七进”。以法治大讲堂、流动法庭、巡回法庭、普法手机报为载体,紧密结合流动人口自主申报、新诉讼法等新政策,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和“以案说法、随案说法”活动,大力推进公益律师进社区、进院落,着力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培育平安文化、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共同防控风险的自觉性。

  (五)坚持长短结合,深入实施社会治安固本强基工程。

  一是围绕“大整合”,构建“多网合一”长效机制。

  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新技术,高效整合天网、城管网、机关企业学校商场等社会视频监控网、院落视频监控等资源,实现“联结融合、共享共用”,增强了“大城市、细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将政法、综治、司法、民生服务等多个服务平台整合,搭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统筹做好各类服务管理工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围绕“大联动”,构建“多方联动”长效机制。

  第一,强化应急联动。逢大会、逢活动、逢重要敏感节点、逢重大安保维稳任务,及时启动市、区两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进行“一盘棋”统筹和扁平化指挥,确保第一时间高效联动处置。

  第二,强化群专联动。克服“警力有限”困难,发挥“民力无穷”优势,建立群专联动常态化机制,建好用好20余万“红袖套”群防群治力量,实名制管理、分类管理、分级响应使用,综治联防队员、辅警等作为一级响应力量,城管、网格员、门卫等作为二级响应力量,基层干部、民兵等作为三级响应力量,配合专业力量加强社会面防控。

  三是围绕“大统筹”,构建“多元共治”长效机制。

  第一,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我们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推动网格员由“一级”向“多级”转变,建立健全三级网格员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社会化、管理精细化、治理多元化水平。大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实现了“网格员、综治工作站、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办”四级互联互通。加强网格员培训,认真抓好网格员协助管理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治安隐患排查三项重点工作,培养成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民情员、帮扶员等。建立手机终端APP体系,将办理事项、视频同步传送至指挥中心,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

  坚持平战结合,平时主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当好上传下达的“纽带”;战时将力量整合到网格,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突出重点、不留死角”的网格化管控体系。

  第二,深化“三无院落”整治。“小院落、大平安”“小整治、大民生”。长期以来,成都一些“三无院落”自治基础薄弱、治安情况复杂、矛盾交织叠加、安全隐患突出,成为“社会治安的死角、社会治理的盲区”。为此,我们把“三无院落”整治作为“细胞工程”,按照“先自治、后整治”思路,大力推进“平安智慧院落”建设,突出抓好智能门禁系统、门卫登记、人口动态管理、准物业服务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建设,2390个“三无院落”全面消除,惠及300余万群众。同时,积极搭建自治组织交流平台,试点探索在街道建立自治组织联合会、在区(市)县成立自治组织联合总会,在机关、商品房、拆迁安置区院落推广“三无院落”整治经验,自治能力明显提升,平安建设“基层网底”进一步夯牢。

  第三,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严格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完善社会需求供给机制,推动社区还权、赋能、归位,将适合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组织、网格员和群众购买,推动“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转变。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实行“大事大奖、中事中奖、小事小奖”,充分发动群众举报暴恐、涉毒、安全隐患等信息线索。

  强化常态化保障,确保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长效推进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认识是前提,落实是核心,保障是关键。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都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民生工程,每逢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大重要敏感节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亲临现场指导,亲赴应联中心坐镇指挥。市委常委会每月定期听取维稳形势专题汇报,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二)强化投入保障。成都始终坚持“平安建设是花小钱、办大事,要舍得投入”,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给予有力保障。

  (三)强化责任保障。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在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的同时,进一步健全“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部门、单位、企业责任制。对因重视不够、风评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等工作原因,造成重大涉稳事件或恶劣影响的,严肃问责追责。

  成都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再次摘得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殊荣。我们深知,成都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兄弟市州的大力支持。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部署,多向兄弟市州学习,进一步做实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力确保“大事不出、小事可控”和城市安全、市民安宁、社会安定,为“治蜀兴川”和“治蓉兴蓉”贡献更多力量。(王忠林)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李克强:催生新动能实现发展升级

创新是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技术革命对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发展升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