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警方依托大数据分析和“网格化”防控侦破“5·31”命案

2016-06-10 11:13  来源:人民公安报

  依托大数据分析、“网格化”防控揪出命案嫌疑人

  杭州警方奋战六天六夜成功侦破“5·31”命案

  5月30日上午,一对母女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山游玩时失踪,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分局接警后连夜组织搜山,警犬于次日凌晨搜寻到母女俩的遗体,二人身上均有锐器伤。案件发生后,周边居民一度不敢上山,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专案组顶着巨大压力,连续奋战6天6夜,凭借严密的“网格化”防控模式,于6月5日晚将犯罪嫌疑人高某抓获,“5·31”命案成功告破。

  搜寻

  10余条警犬搜山,找到血衣、刀鞘等物证

  “山上很多地方没有路,但我们不能放弃,必须进去搜。”萧山警犬基地负责人潘国良介绍,“5月31日凌晨,我们派出10余条警犬和20余名训导员连夜进行大规模搜山。”警犬训练有素,循着滴落的血迹,在北干山一厕所旁先后找到了刀鞘和血衣。天亮时分,两名受害人的遗体被发现,但是凶手不知去向。据了解,两名受害人是来自贵州的一对母女。萧山警方迅速调集警力,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

  负责现场勘验的民警在山上的密林中来回穿梭,提取可疑物品、寻找线索,多名队员在搜寻和走访中走破了鞋子。很快,警方在一处厕所里发现了血迹,并在附近发现了一只男鞋。通过鉴定和大数据分析,警方锁定36岁的安徽籍男子高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分析

  300多人组成的监控团队展开大数据分析

  与此同时,警方的视频作战团队同步上案,300多名视频监控人员随案跟进。“2010年以来,萧山区新增近万个监控点。”萧山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的监控团队有一套成熟的大数据分析机制,可最大限度追踪对象。”

  很快,根据监控大数据分析,警方还原了嫌疑人案发前的行踪:5月30日7时许,嫌疑人从杭州城区乘坐公交车进入萧山境内,从萧山博物馆附近上北干山,直至案发。

  结合现场勘验、监控分析及严密布控,警方推断该嫌疑人已受伤,他走不远!即便如此,专案组成员仍然远赴到安徽、上海等嫌疑人曾住地调查,寻找线索。

  抓捕

  警民密布“网格化”铁桶阵,嫌疑人被困六天六夜

  案发后,交警、特警、治安等多警种联动,围绕北干山周边布置了多层卡点和巡逻警力,城区主要出入口都有荷枪实弹的民警把守,一张大网悄悄撒开。

  嫌疑对象身份明确后,萧山警方发出“网格化”巡查指令,民警拿着嫌疑人照片调查走访的同时,要求案发现场附近的网格员积极行动起来,搜寻嫌疑人的可能落脚点。

  在北干辖区,还有一批特殊的群众力量——“北干望望”,他们活跃在街头路面,成为提供案件线索的重要力量。药店店主陈先生就是一名“北干望望”,案发后,民警拿着嫌疑人的照片给陈先生及其妻子看,6月5日傍晚,陈先生的店里来了一名衣衫不整的男子,徘徊进店后买了一盒止痛药便匆匆离去。

  陈先生的妻子感觉该人很像照片上的嫌疑人,便立即通知警方。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在一铁路的草丛中将嫌疑人一举抓获。被抓时,嫌疑人已经被困了6天6夜,走投无路的他还有自残自伤的行为,警方及时将其送医治疗并落实严密看管。

  6月6日上午,北干派出所民警来到“北干望望”陈先生的店里,给他送去了1万元的奖金,以此表彰他为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

  经查,犯罪嫌疑人高某是无业人员,有盗窃等犯罪前科,长期混迹于网吧和棋牌室,生活较为拮据。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延伸阅读

  群防群治力量——“北干望望”

  北干辖区共分16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民警担任管区民警,负责网格区域内的所有社区警务工作。“北干望望”是北干派出所在网格化基础排查工作中推出的一项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新举措。“北干望望”可以是社区干部,也可以是保安员、公交司机、药店店员、环卫工人、小吃店主等,他们由网格民警物色和挑选,成为治安信息员,是网格民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实时密切注意周边的治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后报告给网格民警。为了便于沟通,方便信息及时传递,网格民警还分门别类组建了自己网格内的“望望微信群”。目前,北干共组建“望望微信群”126个。(徐佳 张科顶)


责任编辑:王淑静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