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藏长安网测试版 > 平安西藏 > 警务站 |
西藏:675个便民警务站成为群众的避风港从2011年9月28日启动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西藏自治区各地的便民警务站早已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在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街头巷尾的便民警务站成了群众温暖的避风港。 2011年,根据西藏治安工作的实际,西藏自治区结合已建公安派出所、公安检查站和警务室的分布情况,按照网格化布局的要求,决定建立便民警务站,这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新举措。根据规划,到今年3月3日,除当雄纳木错警务站因天气原因暂缓运行外,全区675个便民警务站全部开始运行。至此,一张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热情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大网全面拉开。网格化布局—— 每个警务站形成一个警务圈,24小时不间断开展巡逻便民警务站的建设是按照城市网格化管理需要来布局的,因此,大都分布在市区(城区)重要路口、重点部位、复杂路段和群众较关注的地区。每一个警务站形成一个警务圈,各警务站采取车巡、步巡相结合的巡逻方式,24小时不间断开展巡逻,坚持做到“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切实提高了街面见警率,震慑犯罪分子,有效挤压了犯罪空间。 因为有了警务站,接警处警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拉萨警务站的选址按照3分钟警务圈的要求科学布局。今年1月10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曾经2次暗访,拉萨便民警务站民警都迅速到达现场,得到了陈全国书记的认可和赞扬。 便民警务站的运行让犯罪分子纷纷落网。据统计,截至目前,拉萨市各便民警务站共检查可疑物品近7000件,处理治安案件500余起,摸排流浪乞讨、社会闲散人员1000余人次,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街面可防性案件呈直线下降趋势。日喀则便民警务站开始运行以来,先后大范围走访、摸排3次,排查车辆1.8万余次,收缴管制刀具及危险品130余件,有效保障了地区的持续稳定,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细致化服务—— 警务站设有便民箱、便民椅、便民饮水机等 “便民”是便民警务站的重要功能。现在,在拉萨街头,老人们转经累了,就到便民警务站小坐一会,喝一杯民警递过来的开水,心里暖洋洋的。 全区便民警务站全面运行后,就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有事找警察”已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便民警务站门外设有便民箱,里面放着打气筒、钳子、螺丝、感冒药等,还设有便民椅、便民饮水机等。这些设施让群众多了几分亲切感,拉近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 民警的行动和笑容让群众看了更加舒心、暖心。孩子走丢了,民警全力去寻找;老人迷路了,民警为他们指路;有人喝醉了,民警将他送回家中……每天,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在警务站里发生,便民警务站不仅给群众带来安全感,更让群众增加了幸福感。 “便民服务让警务站民警像邻居一样亲切可爱。”一位在拉萨生活了20年的生意人告诉记者,“因为民警一心为民,让大家看到了警察为民爱民的真心。” 科学化管理—— 七项职能有机结合,强化“四大教育” 便民警务站将治安巡控、接警处警、交通管理、受理求助、动态掌控、法制宣传、备警处突7项职能有机结合,搭建起了全时空、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治安防控平台。便民警务站在警力配置上以公安民警为主,武警官兵、辅警和基层治保力量为辅,实行“四班三运转”。高强度的工作对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区便民警务站全面运行以来,为了便于管理,搞好队伍建设,西藏自治区便民警务站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印发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等。各便民警务站把抓好“五条禁令”的贯彻落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强化民警的纪律作风和传统教育、忠诚教育、形势教育、宗旨教育“四大教育”,树立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同时,狠抓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礼貌执法,用实际行动维护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现在,还有许多便民警务站是在活动板房、帐篷和租赁房屋等临时性建筑里开展工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广大警务站民警学习和训练的热情,他们立足本职,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接待礼仪规范,抓好体能训练,这不仅提升了便民警务站的形象,提高了民警的整体素质,还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拉萨市公安局110便民支队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强化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是没有终点的。公安队伍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功能,警务站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记者 石涌 郭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