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创新机制升级平安建设显成效
来源: 法制日报  | 2015-12-02

  恶性刑案零发生安全事故三下降

  重庆南川创新机制升级平安建设显成效

  “非常非常满意,‘韦大夫’让我知道了怎么用法律去维权。”刚走出“法律诊所”,结束17年上访路的徐茂书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韦大夫”不是医生,他叫韦延伟,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观音桥社区“法律诊所”副主任。

  “‘法律诊所’建设是南川区平安建设工作的一个创造。”南川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刘延学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近年来,南川区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除设立“法律诊所”之外,“五大协调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都是对平安建设工作的创新。

  据了解,在多项行之有效的创新推动下,2015年1月至9月,南川区没有发生暴恐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刑事案件、群死群伤治安灾害事故;安全事故总数、死亡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实现“三下降”,平安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探索“法律诊所”创建

  从2014年6月开始,南川区积极探索在人口稠密、社情民意较为复杂、矛盾纠纷较多的社区建立“法律诊所”。“考虑到南川区缺乏专业法律人才,社区书记、法律服务工作者、社区民警、司法所长、退休政法干警等共同成为‘法律诊所’的专家,为群众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受理法律援助,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刘延学介绍说。

  “法律诊所”日常工作由社区综治专干负责,做好接待记录和疏导解释工作,解释不清楚的交由法律专业人士解答,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提交区法学会、司法局组织专家联合会诊,对确需走法律程序解决的问题积极引导。

  徐茂书是南川区大观镇观音桥社区村民,因为1.04亩耕地的承包经营权纠纷,17年来多次到重庆市、南川区上访。

  2015年4月,大观镇观音桥社区“法律诊所”正式设立,韦延伟成了“法律诊所”副主任,每周一、五两天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在了解徐茂书的情况后,韦延伟与相关领导干部一道集体“会诊”,引导双方依法主张合法权益。目前,徐茂书已依法向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结束了17年的上访生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到南川区调研时指出:“这种做法有成效、有特点、有创新,有助于加快建设和谐社区。”

  据了解,目前南川区已建成社区“法律诊所”22家,共开展法制知识讲座40余次,接受法律咨询2100余次,参与调解纠纷600余件,协助处理其他涉法事务163件。

  “五大机制”化解矛盾

  南川区在对近年的矛盾纠纷进行深入梳理分析后发现,矛盾纠纷相对集中在农民工工资、涉法涉诉信访、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物业纠纷五大领域。对此,2015年5月,南川区由区委政法委、区人社局、区国土房管局、区建委等部门牵头,探索建立“五大机制”:即农民工工资清欠协调机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机制、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征地拆迁善后处置机制、物业纠纷调解机制。

  南川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简支全告诉记者:“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机制中,我们区实行事权责任单位、属地稳控单位联合办案,分类化解到位,并坚持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化解周通报制度。这些机制的建立,有效化解了农民工讨薪、物业纠纷、医患纠纷等热点难点信访问题。”

  据介绍,为落实农民工工资清欠协调机制,南川区对全区122个在建工程项目开展专项检查,重点监控36个,主动监察用人单位86家,为1293名职工追讨工资金额1660万元。在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上,南川区通过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处理不合理用药、过度治疗21人;协调处理医疗纠纷20起,处理医务人员6人。

  被动管理变主动服务

  “你好,我是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已经在社区推行,你可以向我反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近日南川区南城街道南园路社区第七网格网格员李光明对香格里拉小区居民说的一番话。

  南城街道综治办主任郝焱向记者介绍:“任何一起事件的办理情况都可以在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上全程跟踪,还可以对办理过程、结果、效率等进行评价,确保公开透明、群众满意。”

  为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南川区建立了超期亮牌、督办亮灯、考核成表、结果评价的立体化考核制度,系统每月自动生成考核情况表,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多角度监督。

  目前,南川城区12个社区实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2015年以来,全区共采集基础信息105321条,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基本实现了“三减三提高”工作目标。(吴晓锋)

©2015中国长安网
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