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记者 张昆
在祖国西南边陲,毗邻世界三大毒源地之一的“金三角”,有一个缉毒先锋站。这里的战士说:“在这里,没有缉毒故事、没有查缉战果的官兵,根本不敢大声说话!”
这就是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德宏边防支队木康边境检查站。近日,中国长安网记者探访了这个英雄边检站,见到了“缉毒兵王”和“中国好人”。
“缉毒兵王”,挂不下的军功章
云南德宏边防支队政治处主任李凡纪介绍,木康边境检查站始建于1978年,驻守在祖国西南边陲320国道的德宏州芒市与保山市龙陵县交界处的双坡丫口,毗邻 “金三角”。
郑兆瑞是云南德宏边防支队木康边境检查站四级警士长,入伍15年依然战斗在禁毒第一线。
他是目前还在木康边境检查站服役的官兵中服役年限最长、缉毒总量最多、荣获荣誉规格最高的榜样老兵,被誉为 “缉毒兵王”。
德宏支队提供
“从当兵那一刻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了小目标当一名士官。”郑兆瑞说。到木康的第二年,他查获的毒品数排在了同年兵前列,年底被站党支部推荐转为士官。第三年,他又被任命为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一次,他在排查的时候询问一位异地牌照车主,车主回答:“我的车是借别人,回头直接还给他女朋友就好了。”这句话让郑兆瑞产生了怀疑,于是重点排查。可是他翻了个遍,也没找到任何可疑物品。最后,他发现油箱盖子上的尘土和其它地方不太一致,再仔细看有几个明显的手印……那次截获的毒品,让他获得了二等功。
经过15年刻苦钻研,他练就了现在这一双“火眼金睛”。
2015年1月29日,郑兆瑞在查验从芒市开往保山的货车时,在运载的中药材鸡血藤包裹的发货单的收货地点和收货人上发现了疑点,随后利用自制查缉工具反复检测。最终,他从5吨多的鸡血藤底部查获海洛因10.46千克。
2016年8月17日,郑兆瑞在龙瑞高速芒市服务区查缉点执勤时,从一辆开往大理的越野车雨刮器水槽内、备胎内查获冰毒5.38千克、鸦片46.5千克。
“后来检查熟练了,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员是不是重点检查。举个例子,看看他的衣服上边有没有褶皱,如果这个人从头到尾穿着都是新的,就值得怀疑。另外,我们也会检查他抽的烟、用什么手机、包里装多少现金……以前移动支付不发达的时候,如果带大量现金的话就更值得怀疑。”
郑兆瑞告诉记者,实际上在审查每一个辆车每一个时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构图,在审问的时候符合哪一条就归到哪一类。他先后总结摸索了“体内藏毒研判法”“货车查缉法”“吸毒人员判定法”等多种边防特色查缉战法,他参与编写的《毒品查缉教程》,成为公开查缉的示范教科书。
郑兆瑞屡破大案要案,查获各类毒品200余公斤,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荣获公安现役部队“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公安边防部队第二届“带兵模范”、第五届“十大边防卫士”称号、云南省“公开查缉毒品查缉能手”“青年五四奖章”“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提名奖”、“云岭边防卫士”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但他却告诉中国长安网记者:“现在取得的这些荣誉,只能代表过去,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不需要看得那么重。”
他说将会坚守在一线:“实际上就是我个人的大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实战经验,不断在个性中寻找共性。所以我希望一直能够战斗在检查一线,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云岭雄关, “缉毒先锋站”
木康“缉毒先锋站”放不下荣誉的荣誉墙 张昆摄
木康“缉毒先锋站”是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八面红旗”之一,是个没有缉毒故事、没有查缉战果的官兵,根本不敢大声说话的地方。2004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亲临木康站视察题词“云岭雄关”。
在木康站,二等功以下都上不了荣誉墙,原因很简单:“放不下。”
各种荣誉具体表现为“五个一”:获得一个顶级荣誉,2001年8月3日,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荣誉称号;创造一种“木康精神”,即“缉毒战场当先锋、执法为民当模范、基层建设当标兵”;取得一流工作业绩,先后查获毒品10.1吨、抓获犯罪嫌疑人12610多人;培养一批英雄模范,如“十大边防卫士”张跃斌、“中国杰出优秀青年卫士”张斌、“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吴勇军、“中国青年卫士”、“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高显培、“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 2次联合国维和勋章获得者邓学海、“缉毒勇士”、“钢铁卫士”查应鹏、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第二届“带兵模范”、第五届“十大边防卫士”郑兆瑞、中国云南首届国门之星谭浩鹏等;总结一套查缉经验,无论是部队管理教育,还是执法执勤工作,都堪称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的一面旗帜。
“边防网络慈善”,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苏典乡,是傈僳族聚居区,距离县城60公里,西北与缅甸克钦邦山水相连。这里气候苦寒,素有“半年雨水半年霜,苦菜粑粑撇菜汤”之称,多数居民年收入甚至不足2000元。
中国长安网记者到访这里,见到了傈僳族孩子们热爱的汉族民警。
学生日常衣服 王玉鑫 摄
王玉鑫,2011年6月入伍成为云南德宏边防支队苏典边防派出所社区民警。他在走访中发现,一所破旧的小学距离中缅边境10公里,有200余名学生,90%以上的学生家庭都还处在贫困线以下。
“冬天里有些孩子们依然只是穿着破烂的夹脚拖鞋到处跑,有的孩子脚上都生了冻疮;在空地上竖了2根木头,上面横着定了5块木板,还有一个铁圈,这就是孩子们唯一的篮筐;学校里的午餐永远是日复一日的炒土豆。”王玉鑫说。
2012年底,王玉鑫和派出所里的几名官兵在“人人网”上发布了一篇名为《一群边境山村的孩子渴望温暖》的日记,瞬间在“炸”开了。
湖南网友“笨笨”看到了这些照片和日记后,立即留言与民警沟通,并商定由他在湖南收集网友的爱心捐赠物资,请民警负责面向困难学生发放。
2013年3月5日,苏典边防派出所收到了第一批网友捐赠的350件衣物的“爱心物资”。第二天立刻就送到帕蚌小学学生的手里,看着换上新衣服学生高兴的追逐打闹。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一夜没有合眼,深深体会到网络慈善行动的成功对这些孩子意味着什么,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把行动继续下去的决心。”王玉鑫感触颇深。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时间,我只能在下班或节假日去做,时间真的不够用,要不然我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王玉鑫无奈的表示。目前,王玉鑫利用新媒体传播形式通过抖音(阿鑫 1018243422)、警务微信、警务微博、警务QQ等形式传播。
苏典乡距盈江县城53公里,快递无法直接送达,但很多爱心人士却不知道。每次王玉鑫都抽时间或者赶上去县城办事,把大包小包的包裹扛回来,然后再一一登记在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其实,对孩子们帮助最大的是‘一对一帮扶’,这样有针对性而且这种帮助更具持久性。我希望以后能更多的去实现这种帮扶方式。”王玉鑫眼神中透露出了坚定。
2013年3月15日,网友“邵威”给他留言:“王警官,既然是网络慈善行动,我们不应该只是捐赠衣物,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长期的帮扶,网友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 ,让更多的山区孩子走出大山。”
王玉鑫连夜在百度贴吧发表一篇名为《网络慈善行动——需要大家的关爱》的帖子,迅速得到500多名网友的跟帖支持。
同年3月16日22时许,河南信阳的网友“月月”来电告知她想长期资助一个困难儿童。经过初步商谈后,由王玉鑫推荐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按月资助。
次日上午,江苏网友“饭饭”发来微信联系,表达了她和妹妹想资助困难学生的愿望。很快,王玉鑫向她们推荐了永秀和永旺一对品学兼优的孤儿姐弟。
王玉鑫和孩子在一起,前排左一
据不完全统计,这条由边防警官王玉鑫设立的“边防网络慈善”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共收到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区3000多位爱心人士捐赠。他们共募集衣物、学习用品6万余件,图书6000余册,为2个边境村寨小学建立了“边防网络慈善书屋”。累计发放爱心物资价值约92万元,先后帮助12个特困学生达成“一对一”长期帮扶对子。盈江苏典乡、勐弄乡、支那乡、卡场镇的15所中小学3000余名在校学生以及8个边境村寨1200余户村民受到帮扶和资助。
2018年,王玉鑫入选被中国文明网评选的7月份“中国好人榜”。
他告诉中国长安网记者:“我有一个梦想,让盈江边境地区每一个困难学生不再因为没有读书钱而辍学,让孩子们都得到好心人的持续资助,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让爱心一直延伸到远方,让孩子们不再受冻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