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世界瞩目,国人自豪。这四十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一个重要坐标和时间节点。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攀升的一个重要阶段,四十年的发展变迁,参与并受益的每一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发展轨迹和实物印记。
从今天开始,我们《百姓关注》栏目将播出特别节目《我家四十年》,今天我们要带大家去认识这样一个交警之家,这一家子有3个人是交警,让我们一起去听他们讲一讲,在他们眼中改革开放40年来咱延安交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惠世峰今年62岁,是一名已退休的老交警,退休前先后担任过交警直属一大队大队长、交警支队副支队等职务。40年前的他从部队退伍后,便直接被分配到交警队工作。
惠世峰说:那时候延安的交通情况,主要是道路等级低,车辆很少,半天不见一个车,属于混合交通,架子车,驴拉车,都在马路上跑。
惠世峰说,在1978年前后,延安市区属于典型的城乡不分的混合型城市,西沟、市场沟和尹家沟等区域还都属于生产队所有,由于城乡混合,市民们的交通法律意识也比较薄弱。
惠世峰说:我给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西沟沟口那一块有个禁令标志,上面画一个驴头,禁止畜力车通行,就是禁止驴拉车这种车进入街道,然后老百姓,就把那个驴拉车往那个杆上一拴,以为那是栓驴的地方。
1982年到1983年期间,市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夸富大会,第一批万元户出现,市区道路上也出现了第一批私人所有的机动车。惠世峰告诉记者,1986年到1989年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道路上拉沙子、石子等建筑材料的各类农用车明显多了起来,为此,道路改造也应运而生。
当时我记得长青路、王家坪、南关街、市场沟、七里铺街道改造,这些路的改造改善了延安交通的环境,道路变宽了,路灯也亮了,道路的标线,管理部门和交警队也开始划标线了。
随着道路改造的完成,道路上的车流量也明显增加。
据资料记载,七八年那时候,在南十里铺的观测点,每天二十四小时通过的车辆是九百多辆。桥沟的检测点检测的是一千二百多辆,到了八六年,十年之后,车流量就到了两千,三千多。
惠世峰说,市区道路和城市环境出现突飞猛进的改善是在1990年之后,其标志是百米大道的建设。他说,百米大道原先为延安老机场跑道,当飞机场搬迁到东二十里铺后,跑道变成了车道,但路面坑洼不平,路况较差。可由于当时百米大道边缘仅有数家单位,平时人、车流量较少,因此百米大道的修建也引起很多人的质疑。
当时规划说是一百米的街道,包括我在内都说是没必要修那么宽,延安能有多少车,到现在一看,这么宽的道路,单向四车道,到上下班高峰期还能出现拥堵情况,可以说是当时建设这条道路有先见之明,这条道路的建设是延安第一条人车分离的道路。
惠磊今年34岁,是惠世峰的侄子,跟他的伯父一样,在2005年从部队复员后,参加交管工作。他说,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随着市区、郊区道路的扩展,车流量不断加大,但由于路监控较少,导致肇事逃逸案侦破难度较大,耗时较长。
惠磊说:因为没有大量的高科技,没有监控信息,全部都靠人为出去走访、调查,所以困难性大,而且时间比较漫长,给案件侦破带来很大难度,在后期(2010年左右)中,道路交通的高科技加进卡口监控,流量监控,还有许多治安监控的时候,对车辆控制还有排查,所以侦破案件率比较高一些。
惠磊告诉记者,到2009年左右,随着道路环境改善,车流量加大,市区大部分交通路口都设置了红绿灯,交通事故率明显下降。
惠佳妮今年35岁,是惠世峰的女儿,2013年她由公安治安工作转入交管工作,也见证了这5年内我市交通环境的变化。惠佳妮说,这五年内,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道路交通设备的更新。
惠佳妮说:我们延安现在的市区各道路都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实时抓拍,我们的中心街也有了停车诱导系统,对我们的市民的出行、停车难解决了大问题,我们红绿灯的不断更新换代,我们现在可以根据车流量来自动控制红绿灯。
四十年交通环境变化,离不开整体时代变迁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设备等硬件的不断升级,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交警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为辛勤付出的交警点赞。(记者 杨亮 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