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运其实不是先遣队的第一选择,第一选择是海运,但是在通过协商后得知,因为联利团的大裁撤,需要装运物资的军警部队非常多,联利团的唯一一艘海运货船卡特琳娜号档期非常满,根本无暇顾及中国防暴队,所以先遣队只能选择陆运。
但是陆运要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首先是车辆故障的“硬伤”。防暴队的车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执勤用车辆,包括装甲车、越野车、皮卡车和运兵车等等,这些车辆其实行驶的公里数不多,但是由于路况差、湿度大,非常容易损耗,所以大部分的车辆都存在各种故障。关键在于任务区物资缺乏,修理的配件很难买到,所以能承担长途运输的几乎没有。第二种是保障类车辆,包括了冷藏车、加油车、运水车、垃圾车、淋浴车、货车、吊车等等,保障类车辆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平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如垃圾车、加油车、货车、吊车等,另一种是几乎不移动的,如冷藏车、淋浴车等等。经常使用的保障车辆与执勤用车一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故障,但还是可以正常驾驶的,关键就在于不常移动的车辆,长期停放在营区里面,能否正常驾驶都打问号,要进行长途陆运,谁的心中都没底。
其次面临的困难是行进的路线。先遣队除了外出进行过几次踩点和倒垃圾外,连格林维尔郊区都没有出行过。而格林维尔距离蒙罗维亚有350公里的距离。按照国内的道路标准,350公里距离不算远,但是在利比里亚,几乎是长途跋涉了。根据格林维尔分部介绍的情况看,从格林维尔出发,大约有200公里的道路属于坑坑洼洼不平整道路,途中还要经过几座危桥。这段道路的车速估计只能保持在30公里左右。临近蒙罗维亚后,大约有150公里的道路是柏油路,算是全国最通畅的“高速公路”,不过道路好走了,车辆也随之增多,开进的速度不会很快。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沿途没有信号,队员们不能依靠导航系统进行辨认路线,就算舍得下车问路,大部分的当地居民一辈子都没有去过首都,问了也是白问。所以全程350公里,队员们只能依靠指南针和地图行进,这是最大的考验。根据格林维尔分部的职员介绍,沿途人烟稀少,基本都是原始森林,毒蛇猛兽、山贼土匪出没无常,对人身的安全威胁很大。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恶劣天气的影响。三月份开始逐渐进入旱季与雨季的交替季节,虽然没有雨季的天天下雨,但是偶尔还是会有一场说来就来的暴风雨,伴随着电闪雷鸣。暴雨会让坑坑洼洼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车队很难行进,也会让危险的地方更加危险,比如河水暴涨、危桥断裂。只要是出现任何一种情况,都不是队员们能应付得了的。
难道在进驻之初就要被困难吓倒吗?显然队员们不这么想。因为后续大部队马上就要来了,假如没有在蒙罗维亚进行必要的保障,吃住行都成问题。所以,再大的困难,咬紧牙关也要克服。
首要解决的是车辆的安全问题。詹兴虎组织了先遣队中的所有驾驶员对车辆进行一辆辆的检修。时间不够,白天黑夜无休止加班加点,那段时间车修组的李宗先、汪正宴、陈鲁、王大海、徐天奇等队员,都是白加黑地玩命干,为了就是确保每一辆车都能正常行驶不出故障;零件紧缺,东拼西凑,从其他暂时不需要开进的车辆中暂时拆解下来用,甚至自己动手发明创造工具和零配件,比如考虑到途中会出现沼泽地,李宗先发明了一种类似于挂梯的器具,车子行驶时不会打滑和陷进泥潭。在李宗先等人的努力下,出发前的一天,所有的车辆经过测试都能正常行驶。
其次解决的是物资问题。后续部队110人,吃住行说说简单,做起来可复杂了。大到床铺、空调、办公用品,小到针头线脑、生活用具,都要考虑周全。所以除了驾驶员外,其余的队员也是没日没夜地制定计划,细化方案,拆解物资,打包装车。作为先遣队的后勤专业人员,刘道满、黄近庆、徐卫冬等同志,白天冒着50多度的高温在集装箱里整理物资,晚上加班到凌晨制定运输计划;作为战斗队员,谭家海、李利钱、吴旭东、徐飞、张哲玮、薛磊、徐忠涛、汪翔龙等人,每天站哨超过12小时,下哨后又接着投入到物资的拆解装运上,每天衣服从来没有干过,但没有一人喊苦喊累;作为指挥中心值班员,李小飞、马義超、王相伟等同志,晚上通宵值班,白天加入到搬运队伍里,几天下来瘦了好几斤,个个晒成了小黑人;作为后勤保障的洪李春、张金超等同志,尽量把剩余的物资尽可能地往车上装,为的是后续部队的队友们能吃得饱一点,尽快度过不适期,而留下格林维尔的队员们,每天都是就着老干妈下饭。在日以继夜的工作中,物资拆解装运得非常顺利。
最后是安全问题,这也是最令人担忧和隐含着不确定因素的问题。前面说过的行进路线和道路、天气的客观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可变通的办法,只能靠天吃饭,大家都希望临走的一天天色晴好,一路顺风。倒是物资和人员的安全问题,成为了最大的隐患。就像营区开始进小偷一样,附近的黑人已经知道中国防暴队要搬迁,所以一直眼睁睁地盯着防暴队的一举一动,希望能够在中国防暴队搬迁的过程中收获一笔财富。所以,当装车完毕后,看着那满车的物资,詹兴虎心里既是高兴也犯了愁。高兴的是这批宝贵的物资是后续部队在蒙罗维亚发展的根基,越多,可回旋的余地越大;犯愁的是这批物资无疑会成为本地人眼中的香饽饽,盗窃、抢劫、哄抢等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无论高兴还是犯愁,新的一天总会到来,只是这一天,是坎坷还是顺利,谁都不知道。
为了确保第二天有足够精神进行长途跋涉,车队负责人李宗先在装车并仔细检查一遍后,疲惫地上了床,他想着能早点睡,但是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半夜的时候迷迷糊糊似乎睡着了,却被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惊醒了。李宗先一骨碌从床上跳了起来,打开房间门一看,真的是吓了了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天空中正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李宗先沮丧地关上门,叹了口气。老天为什么就这么不赏脸呢?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明天的长途跋涉看来注定是不会太过顺利的了。
凌晨4点,所有参加长途押运的队员都准时起床集合。这个点出发是经过反复研究的,目的是趁着天色未明躲过本地人的眼线,免得遭到哄抢,横生枝节。也许是老天爷看着不忍心,将近出发的时候雨停了。除了驾驶员以外,所有的队员都全副武装、荷枪实弹、如临大敌。车队带着先遣队的希望和对未知旅途的迷惘,在格林维尔的拂晓中出发了。
“前面有水坑,请后车注意避让!”
“收到!”
“左边急转弯,请驾驶员注意不要跟着太紧,防止追尾!”
“收到!”
“前面发现村庄,请注意行人,战斗队员做好防哄抢准备!”
“收到!”
……
营区指挥中心里,车载电台不断传来车队联络的声音,半个小时后,逐渐消失,再也联系不上任何人。
李宗先一边驾驶着车辆,一边脑子里想着图纸中的行驶路线。下过雨后的道路确实泥泞,车子一路颠簸,队员们被摇得晕头转向。天色已经逐渐发白,从车窗外看出去,已经进入到茂密的原始森林里,不大的道路两边都是参天大树,看不清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危险。
在一段时间的颠簸后,车子终于受不了,开始出现故障。“千万不要这个时候歇火啊!”李宗先心里默默祈祷着。
但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一辆满载着物资的货车在一阵“吱吱嘎嘎”的刺耳声中,像一头不堪重负的老牛一样“趴窝”了。李宗先指挥车队停下来,徐飞与其他战斗队员迅速按照预案在周边围成一圈警戒。李宗先不顾地上满是泥巴,一声不吭钻到车底检查起来。凭着李宗先高超的修理技术,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活后,车子终于重新发动起来。
在后面的路途中,车子再次发生了故障四次,每次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修理。当车子行驶到柏油路上的时候,李宗先终于悄悄地松了一口气。
然而他松气得太早了!
虽然柏油路比泥路开进的速度加快了,但是逐渐增多的车辆和人群带来了新的危险。每次与当地的车辆擦肩而过的时候,看到满车的物资,黑人们都会朝着车队吹口哨,嘴里还在嘟囔着:“嘿,中国警察,给我们一点食物吧!”好几辆车甚至试图靠近车队,令队员们手指时刻不敢离开枪支。一路的行进,一路的驱逐。同时,随着柏油路向蒙罗维亚延伸,分支路口也逐渐多了起来,每到一个路口,李宗先和徐飞都要对着地图反复研究,确保不会走偏。就在停停走走之间,车队好不容易来到了解放军运输连。
终于平安到达了!看到解放军维和部队亲切的身影,队员们才来得及擦了下额头上的汗水。
而在格林维尔,当得知车队平安到达后,守候在电话边整整一天的队员们也终于放下了心。而这时,离车队开出已经整整过去了13个小时!
听完詹兴虎惊心动魄讲述,徐晓伟、黄侃、王侣仁、徐彪、明俊等队领导手心里都捏了一把汗,暗自心惊后怕。
徐晓伟问王侣仁:“格林维尔那边有什么实际困难吗?”
王侣仁回答道:“主要的困难有四个方面。第一,兵力分散带来的管理和保障压力。当前我们分驻三地,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均要保持3套,给我们的通信、后勤、物资、装备带来较大压力。第二,仍然是车辆严重老化带来的安全压力。我们与第三支防暴队进行车辆交接后,第一时间组织驾驶员利用现有资源和存库零配件,逐项对车辆进行故障排查,对49辆车进行全面检修,共发现18辆车存在各类故障,主要是部分执勤用车使用频繁,个别零部件磨损严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车辆长期不行驶,如救护车、水车、淋雨车、冷藏车等,出现了部件锈蚀、老化、水不加压等问题,如需长途行驶,也会产生安全隐患。在这次长途运输中,虽然顺利完成任务,但考虑到后期还要进行多次跋涉,车辆安全的压力还是比较高的。第三,联利团工作缓慢程序复杂带来的效率压力。虽然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先遣队的任务基本完成,但在沟通协调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了联利团的工作效率低下,有时主观上尽了最大努力,客观上也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比如申请帐篷拆装,在我们多次反复协调后,不仅答复迟缓,而且最后还是明确了不能拆装,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被动。后期需要协调他们办理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物资、人员的大流动,牵涉到海运、空运,如果他们不能及时给我们协助,将会导致后期的搬迁营建推迟。第四,营区拆装时间紧任务重带来的工作压力。由于受时间紧、人员少、运输不通畅带来的影响,加上物资种类繁多、数量较大,我们的队员基本每天的工作时间均超过12小时,劳动强度非常大,睡眠时间非常少,工作压力较重。”
徐晓伟接着问:“那接下来你有什么计划打算?”
王侣仁拿起面前的笔记本,认真地说道:“后续部队抵达后,使我们深受鼓舞,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支持,因此,我们下步的打算是:第一,抓紧推进轮换、搬迁工作。按照原定顺利进驻的计划,在公安部工作组的指导下,确保“安全第一、以我为主”,加强对外沟通协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各项工作。尤其是争取早日把格林维尔物资迁移到尼泊尔营区,全面实施新营区的整体规划建设。第二,全面提升格林维尔营区安全警卫等级。一方面依靠印度防暴队加强我们的外围警卫,一方面坚持“内紧外松”的策略,增设流动自卫哨,确保营区安全。第三,抓住机遇多方协调。利用临时指挥中心和2个分队留驻蒙罗维亚的有利时机,尽快熟悉蒙罗维亚环境,加强与驻利大使馆、联利团和蒙罗维亚有关单位的走访沟通,全力争取支持,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第四,全面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在顺利度过适应期后,队员可能会产生麻痹和松懈思想,下步我们会注重加强管理、教育力度,时刻防范埃博拉、疟疾等疾病侵袭,时刻防范蚊虫、毒蛇等叮咬,常态化开展交心谈心和心理辅导工作,确保队员身心健康。”
“好!”徐晓伟击掌高呼:“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三地驻守分队尽早度过适应期,全力投入搬迁营建这场硬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