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唯情恒长。
爱情和青春一起,都是美好的记忆。文艺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常常被俊男靓女演绎。实际上,几乎每一个人,不管他多么平凡,甚至丑陋,一如你我,都会有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
少年时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被其中的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打动。常常想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李莫愁的故事或许是一种,还有怎样的情形,称得起生死相许呢?
一
“
那是一个我几年前审查起诉的案子。
收案时看到案卷封皮上写着王大才(化名)故意杀人案。
那个时候我已经连续多年办理类似的案件,人几乎是麻木的,不用看也能知道诉讼卷宗里夹着的是血腥的尸体检验照片,证据卷宗里面罗列着简要的犯罪嫌疑人供述等证据;事情都会如起诉意见书上写的那么简单,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文要素俱全,内容却总不会丰满,冷峻、扼要的法律文书叙事。
案子办理平静如水、按部就班。
到了提审的环节,我们需要去羁押王大财的某市看守所。看到本人,我还是很吃惊的。这是一个50多岁的农民,不大识字,说话不多,看起来非常的憨厚。怎么也不能让人把他与杀人犯联系在一起。带着好奇,我们着力问了他杀人的原因,没想到他一开口,却讲给了我另一个版本的教人生死相许的故事。
二
“
他说他在青年时和被害人阿玉(化名)就互相爱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在一起。成年后,二人各自成家,两家互不相扰。
但王大才对阿玉念念不忘,挈妇将雏过活的同时,心里暗暗地期望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和阿玉在一起。这画面当真配得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转眼间,两家的儿女也已经成年,王大才和阿玉的配偶前后去了逝。
王大才觉得这是他相思而不逾矩的执着感动了上天。他去找了阿玉,当真是天可怜见,当他和阿玉讲了想在一起的事后,不想阿玉当即就同意了。旧船票还能登上运营的客船,你侬我侬,两情相悦,羡煞神仙,自不必说。
再次重逢,王大才与阿玉对星盟誓:两人半生心守,终得正果,定当以命相托,不负彼此。他胶东版的原话大抵是谁要负心,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翻译成文言文可能就是那一首【上邪】。
三
“
他说,情到浓处,就可能忘乎所以。
他们象青春时一样,会激情如火,有时也会因爱生气,王大才会失控用拳脚对阿玉表达不满。
阿玉对此并没什么反映,但是阿玉的儿女听到母亲会被打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阿玉的儿子希望母亲离开王大才去外地。阿玉向王大才讲了儿子的意思,这让王大才无法接受。
阿玉表示,她并不是真想离开王大才,但成年儿女的意见她不得不考虑。王大才几次三番地劝阿玉不要听儿女的话,可阿玉就是不明确表态自己到底走不走,这让王大才非常恼火。
案发当天,阿玉在外地的女儿回来了,说要把母亲接走,王大才十分愤怒。他嘴笨,说不通阿玉,理论不过阿玉的女儿。他想到和阿玉盟誓的话,就很镇定、很郑重地和阿玉说,“你真要走,那么就得兑现誓言”。阿玉不明就理,无以为答。
王大才见状,对阿玉深感失望,到隔壁取来尖刀一把,刺向了阿玉的胸部……
没错,这也是直教人生死相许。
痴情如王大才。守望阿玉的他,书中有写,现实里难得一见;痛下杀手的他,书中未有,直如少年。理智和情感,我为前半生等待的他点赞,为最后偏执践行誓言的他好生扼腕。
想到林俊杰在【江南】里唱到殉情的字句,想到诗人顾城杀人的结局。
不健康的爱情观,该当批判。
作者简介
李优民,男,中共党员,2008年2月进入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工作,现任青岛市人民检察院派驻青岛市看守所检察室副主任。2017年曾作为援藏业务骨干赴日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