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最高法院副院长姜伟:让人民群众在立案登记制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

2018-03-12 18:23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黄海英
字号  分享至:

  主持人

  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司法为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立案登记制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网友称,实行立案登记制是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最彻底、最有效的改革,让“立案难”这一问题真正成为历史。请您介绍一下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整体情况。

  嘉宾姜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法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拓展司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有更多的获得感、信任感。

  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是人民法院坚定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从制度上、源头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保障群众诉权,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立案登记制改革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是司法规律的体现,是司法为民的重要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和周强院长十分重视改革工作,要求各级法院精心谋划部署,加强监督协调力度,确保改革全面落地。周强院长多次发表讲话、作出批示,要求大家坚定改革意志和决心,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第一天,周强院长亲自坐镇最高法院集控中心,以视频连线方式听取汇报,抽查现场情况,有力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各地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改革要求,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和扩大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贯彻落实。自改革施行以来,截至2017年底,全国法院登记立案44463410件,同改革前相比,上升47.8%。当场立案率超过95%,上海、重庆、宁夏等地超过98%。立案渠道全面畅通,“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抬高门槛”问题基本根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老百姓“告状难”问题真正成为了历史。社会普遍认为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坚决、彻底,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诉讼,提高了诉讼效率,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中央改革办在专项督察报告中对改革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遍为立案登记制改革点赞。

  主持人

  我们注意到,从去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行跨域立案服务,此举受到全社会的高度评价。请您介绍一下跨域立案服务开展情况?

  嘉宾姜伟

  司法为民,就是要把方便留给百姓。立案登记制改革后,为了更好地解决老百姓异地诉讼难、异地诉讼累问题,人民法院自我加压,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行跨域立案服务,切实减轻群众诉累。2015年初,福建泉州两级法院试点跨域立案服务。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近向一家中基层法院或者人民法庭提交起诉材料,由接收材料法院代收后通过网上平台转交管辖法院登记立案,受到了人民群众普遍欢迎。2017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福建、安徽、浙江等地实践经验基础上,召开全国法院“跨域立案诉讼服务”试点工作培训会,确定7个高级法院、7个中级法院作为跨域立案服务试点法院,逐步在全国推行跨域立案服务,让老百姓打官司少跑腿、少辛苦、少受累。目前,全国已有1175家法院提供跨域立案服务,构建起就近起诉的新模式。最高人民法院在积极推动省内跨域立案服务的同时,还大力推动跨省的跨域立案服务。目前,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的部分法院分别建立“京津冀”“苏浙皖沪”“滇黔桂”跨域立案服务机制,为跨省当事人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立案服务,避免当事人路途奔波。

  主持人

  人民法院在便民立案,特别是信息化立案方面还有哪些做法?

  嘉宾姜伟

  人民法院开展一系列创新探索,推出一系列便民立案举措,让司法更加贴近群众。积极开展上门立案、巡回立案等服务,为交通不便、偏远地区的群众,以及特殊群体提供送上门的立案服务。主动拥抱现代科技,全面推行网上立案、自助立案等新型立案方式,节省当事人立案成本。目前,全国2605家法院开通网上预约立案和网上立案,让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立案手续。1098家法院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自助立案室,大大缩短了当事人排队立案的时间。不少法院推出了扫码立案、微信立案等便民立案方式,为当事人申请立案提供更多样、更便捷的选择。

  主持人

  我们听到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当前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压力增加。对于这一问题,人民法院怎样看待,如何应对?

  嘉宾姜伟

  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审判执行压力增加确实客观存在。面对这一情况,只有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完善综合配套机制;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的诉讼程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重塑司法流程、诉讼制度和规则体系;切实推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队伍水平,才能真正破解难题,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2017年开始,人民法院推行以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为主要内容的“分调裁”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多元化解作用,大力推进繁简分流、简案速裁工作。在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基础上,明确在诉讼服务中心全面引入“分调裁”机制。通过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门诊式”解纷功能,对当事人愿意调解、适宜速裁的简单案件,及时转入快车道就地办理,实现基层法院80%左右的简单案件在诉讼服务中心得到一站式解决。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分调裁”机制改革,2400多家法院设立了程序分流员开展繁简分流工作。不少基层法院如北京通州法院、山东高密法院、河南登封法院正是通过“分调裁”机制改革,在诉讼服务中心以调解速裁方式解决了70%-80%的案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超过99%,效果十分明显。为进一步推动“分调裁”机制改革,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上线了全国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网上调解、网上自动分流、网上简案速裁,可以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快速解决纠纷,极大减轻群众诉累,同时,大大减轻庭审和执行工作压力。

  主持人

  前不久,最高法院组织开展“今天我当班”体验采访活动,引起媒体的关注和众多“网友”围观,记者朋友们亲身体验了法院的诉讼服务工作,对诉讼服务中心的便民化、现代化赞赏有加。下面,请您介绍一下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方面的情况,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嘉宾姜伟

  为实现集约化诉讼服务,扩大服务效果,拓宽服务领域,2014年开始,人民法院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周强院长明确提出按照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的要求,建设诉讼服务中心“升级版”。会后,各级法院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以“四化”理念为指引,全面推动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以下成效:一是服务载体全面建成。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及移动终端、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诉讼服务中心基本建成。目前,全国98%的法院建立诉讼服务大厅,总面积达162.2万平方米。全国78%的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69%的法院开通12368热线,1137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APP。二是服务功能日益优化。诉讼服务功能从2009年的8大功能扩展到当前包括网上立案、简案速裁、视频接访等在内的48项功能。全国半数以上法院开通律师服务平台。三是便民举措全面实施。诉讼服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不少法院在人民法庭、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等地设立诉讼服务点,配备诉讼服务人员,就地为群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许多法院在诉讼服务大厅专门开辟便民服务区,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四是服务机制更加完善。诉讼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不少法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如北京、云南等地创建“五型”诉讼服务体系,浙江等地打造星级诉讼服务中心,广东等地开展服务示范窗口评比等,以制度创新促进诉讼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五是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诉讼服务逐渐从实体向网络和移动终端辐射,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网上查询、网上阅卷、网上调解等智能服务。不少法院开发了诉讼服务自助终端、导诉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等,为当事人提供自助式服务。全国90%以上法院建立独立视频接访室,视频接访和网上申诉基本实现。六是多元服务格局已经形成。将诉讼服务中心打造成社会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引入专家、律师、心理学家、社会志愿者等,为人民群众提供立案咨询、心理疏导、矛盾化解、代理申诉等服务。目前,全国已有3336个人民法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200多家法院开展律师代理申诉工作,有力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七是文化传播作用凸显。诉讼服务工作与法治文化传播结合更加紧密。不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普法基地,设立阅览室,播放法治微电影,进行庭审直播,让人民群众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去年,各地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共接待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同仁参观考察106批次1051人,受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评价。可以说,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司法为民创新发展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整合司法资源,强化快速化解社会纠纷,推动诉讼服务中心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诉讼服务中心的集约化、社会化建设,购买社会服务或者将部分社会化服务项目外包,最大限度地凝聚律师、专家、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诉讼服务工作,持续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和质效。

  主持人

  感谢姜伟副院长刚才的介绍。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能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年在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方面会有哪些举措?

  嘉宾姜伟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下一步,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第二十一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在立案和诉讼服务工作方面有新举措、新作为,切实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一是深入推进立案和诉讼服务改革。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转化为落实举措,逐项贯彻执行到位。二是按照“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要求,继续巩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加强对改革的跟踪问效,继续开展新情况新问题调研,决不允许走回头路,决不允许已有成效就放一放、松一松,让立案难问题反弹回潮。三是全面推动诉讼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现代化建设,打造“门诊式”诉讼服务中心,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四是以“分调裁”机制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诉讼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社会纠纷多元化解决大格局,进一步完善繁简分流和简案速裁机制,深化全国法院在线调解平台运用,全面推动“分调裁”机制改革落地生效。五是以智慧法院建设为统领,深化立案诉服领域现代科技应用。进一步加强智慧立案、智慧诉服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切实解决送达难、找人难等问题,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