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滨海街道位于厦门岛东南部,东部毗邻南普陀和厦门大学,与大小金门隔海相望,辖区面积17.38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人。近年来,滨海街道在以曾厝垵文创村为试点和辐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探索出一条“城中村”转型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群防群治,借助民力参与公共管理
【推行参与式治理工作坊机制】
如:在曾厝垵村口环岛路,由专家、居民、商家、游客共谋共建,发动各方面主体参与,设计别具一格的渔桥,解决了居民群众过街难的问题。
【“互联网+群防群治”工作】
结合辖区实际情况,选取曾厝垵文创村作为辖区该项工作的试点社区。不断完善平台建设,健全群防群治队伍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群防群治的作用。除了依靠“人脸识别系统”“一键报警系统”之外,曾厝垵村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机制发挥了极大作用。
【部门联合齐心协力】
由街道牵头,文创会、业主协会、边防、消防等多方面配合组建综合巡查队维护曾厝垵的日常秩序。综合巡查队员通过24小时网格化巡逻,有效地预防和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通过警民共同参与,曾厝垵由原来技防设施落后的“城中村”转变成了技防全覆盖、无死角的旅游景区,在这个每天游客如织、人员密集、年接待游客超千成的文创村实现零发案。
完善协商共治体系,构建“利益共同体”
通过组建代表业主的业主协会和代表经营者的文创会两个社区自治组织以及由社区干部、业主协会成员、文创会成员组成的公共议事理事会,共同谋划决议曾厝垵的大小事务。
【解决村内垃圾成堆的问题】
2013年9月,业主协会决定向商户派发垃圾桶,希望每个店铺能主动送往固定回收点,但是商户普遍抵触不买账。后来通过与文创会沟通,文创会再与商家沟通并征求意见,圆满解决了该问题。同时,业主、商家共商共议共谋,制定卫生保洁公约,商家业主各自出资,上门收取垃圾,垃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解决房租争议问题】
2013年,由于曾厝垵的快速兴起,发生了集体违约涨房租的情形,90%以上的业主都参与其中。通过协会共议协商,100多位业主、200多家店铺主动降房租。通过这些事例,把商户和当地居民融合起来,无形中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也实现了社区多元共治、多方共赢。
实行软治理,破解旅游市场乱象
曾经,曾厝垵芒果摊位不诚信经营等问题被媒体大量报道。政府执法部门进行检查时,摊位正常经营,检查一结束,问题又恢复原样。事实证明,单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执法效果不明显。
【公共议事理事会牵头整饬经营秩序】
业主协会对芒果摊的业主收取1万元经营保证金,在租摊位的时候,要求芒果经营者与业主协会签订协议,一有欺诈行为即罚款5000元,两次欺诈行为没收保证金、禁止其经营行为,并由文创会在网络媒体等宣传载体进行曝光。同时,文创会每个月不定时组织明查暗访。每个月至少两次。通过这种民间软法自治以及明查暗访措施,破解了芒果摊宰客的治理难题。
【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排查】
重点时期及重大活动期间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做好马庄、出租车司机罢运等不稳定因素的稳定工作。(谷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