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2017)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2017-08-21 20:50  来源:法制网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民间文化交流不只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2017)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法制网记者 柯榜凯

  参加论坛的领导嘉宾合影 (照片由大会主办方提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因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而闻名于世,然而目前羌族中会吹羌笛的已经不足十人;被称为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昆曲,全国专业从业人员不超过八百,被称为“八百壮士”;同样,曾经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只有王侯将相才能穿上身的缂丝,国内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不足二百人……随着人类高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文化却面临日益消失的窘境。如何让传统手工艺产生新的当代价值?如何让文化遗产完成从资源到资本的转换?如何让文物活在当下?如何建立文化遗产经济学?如何让传统技艺在当代重新绽放?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2017)国际高峰论坛探讨的话题。

  8月21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和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支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承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2017)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据会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该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目前已经从蓝图走向了实践,相关合作领域也从经济走向了人文。共建“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而文化遗产领域的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正是落实“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这一内容的重大举措。

  举办“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2017)国际高峰论坛,旨在共同交流探讨国际民间艺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商榷国际民间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互利往来,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的合作与发展。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天星表示,海外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其中4000多万居住在“一带一路”沿线。他们兼通中西文化,熟悉中外文明,具备融通中外的天然优势,在促进国际文化遗产交流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民心相通、文化互鉴,实际上要解决的关键不只是‘走出去’的问题,而是怎样更好地‘走进去’、‘融进去’的问题。”谭天星在接受法制网记者专访时说,文化传播要建立在好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立足长远,首先是要处理好官方和民间关系,真正让文化传播行稳致远需要民间交流走在前面,官方的作用是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沟通,让民间交流更加顺畅;其次是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文化交流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长期不懈的努力。

  据了解,国务院侨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出“文化中国”侨务文化工作品牌,精心组织打造面向海外侨社及主流社会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扶持建立了42家华星艺术团,“以侨为桥”沟通中外,促进文化交流,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发展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文化与历史人文风貌的物化表达,已成为连接不同文明对话与信任的情感纽带。”中国轻工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陶小年说,“在共建‘一带一路’新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在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基础上,积极搭建丝路文化遗产手工艺展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沿线博物馆的展示与交流功能,进行丝路文化遗产交流交换展览;与沿线相关机构联合举办研讨会,策划系列工艺精品和旅游文化产品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提高传承,解构能力,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利用到其中,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5月,是国内大学成立的第一个专门开展“一带一路”中国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研究以及中国文化海外推广从理论研究到国际资源整合的研究院。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表示,希望本次“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高峰论坛,通过搭建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将沿线国家民间艺术研究的力量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综合效应;同时通过深入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

  本次论坛在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的大力支持下还邀请了一批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柬埔寨、伊朗等丝路沿线国家文化部门官员、大学教授、博物馆馆长、文化遗产领域专家、民间手工艺大师参会,有力推动了东西方在文化遗产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为国内外民间手工艺交流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基础。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领域的理论和政策、建立国际文化遗产界民间组织的合作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产业的合作项目、搭建民间工艺大师合作创意工作坊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并达成了相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