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西北政法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的十几年里,我历经无数的挫折与无奈,也曾遭遇孤岛、瓶颈和天花板。
孤岛指的是人的状态。在城市化的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是一个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存在诸多障碍。
瓶颈指的是一种能力困境。越往上发展越困难,总是被各方面能力的不足所困,导致下不来上不去,在拿不起放不下中纠结、困惑。
天花板指的是一种愿景限制。很多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觉得已经遭遇了天花板,其实所谓天花板是一种心理设限,比如我的企业只能如此了,我的官阶到头了,我的生活就这样了……但实际上,人生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天花板。很多时候,上帝关上了门,却留了一扇窗。
面对这些问题,我想到了读书,同时想更多地和别人一起读书,所以我发起建立了一个读书会。这缘起于记者问我“如何推动全民阅读”,之后又看到报纸上关于很多读书会的报道,因此,我下定决心发起成立我们自己的读书会组织。
但爱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够有效地组织读书会,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个考验。我要感谢我读过的那些有用的书,比如关于科技企业小米的《参与感》一书告诉了我:如何建立规则,如何安排活动。
回顾我们这个读书会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通过举办读书分享活动凝聚人气。然后,建立了“铁粉”群和书友群,进行分类活动。第三阶段,就是读书会协会化阶段。可能很多人觉得,读书会是促人读书的组织,因为自己平日没怎么读书,所以不好意思入会。但我想,促人读书只是读书会的基础功能,更为重要的是——
在读书会,会有一种“知不足”的体验。和不同的人交流,通过书籍来发现自己从未所知的领域,遇到从未所知的自己。或许,加入读书会后,你立马就会有看书的想法。
在读书会,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当下,有一种风气值得反思,那便是“吃喝玩乐有人陪,谈经论道无人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均GDP迈上8000美元台阶,我们就迎来了“消费升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商贾高官还是贩夫走卒,都需要通过学习来增加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在读书会,能够感受到一种新型人际关系。读书不是务实而是务虚,但缺乏实干的空谈也只是笑料,务虚与实干在读书会进行结合,可以缔造出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方式。
建立读书会后,我又开始在电视上做视频读书节目。虽然只有一期,但仍然觉得特别有趣。在很多人眼中,我也从法律人变成了一个读书的文化人。读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位终身伴侣。无论是喜是忧,她都不离不弃,并且能帮我解决人生中的大部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让我快速“迭代”,赋予我开阔的格局意识和不懈追求的强大内心,终令我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朱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