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刑事案件到最后被告人定罪量刑要经过哪些法定程序?首先,要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其次再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最后在法院经过审理以后才作出是否有罪的判决。正是因为每一个案件都与当事人关系甚巨,甚至关乎他们的生死,所以法官在审理每一个案件时都力图依法作出最为公正的判决。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阶段,法官应该都是最能根据查明的事实做出最后判断的人。他们是法律最有力的实施者,他们的选择就是法律的最终选择。
今天刷屏的“辱母杀人案”该怎么看?如果仅仅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法院的判决似乎值得商榷。但作为一个法律人,却不敢如此轻易做出论断,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事实真相,也不知道法律查明的真相,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任何论断都不能保证比最接近事实的法官所做出的判决更正确。有没有罪,应该相信法官的判断,而不是舆论的渲染。
什么是正当防卫,怎样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是法官都头疼的问题,不结合事情案情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拥有法律专业素养的法官与普通认知的民众之间,我选择相信专业的法官。
诚然,任何一个正确的判断都不会超出社会大众的认知,因为正确的真理必然能接受大众和实践的检验。那么,生命应该保护,剥夺生命的行为应该被惩戒是不是属于大众最普遍的认知?法律不是不保护好人,也不是分辨不出坏人,但法律平等地保护所有人的生命。
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做出任何行为从情感上都可以理解,这应该也是大众给予被告人同情的最大因由,但任何行为如果放在法律规定之下进行评判的话,同情并不能掩盖暴力行为本身的非法性质,夺人生命一直是刑法严惩的对象。
同情源自对于暴力行为的宽容理解,因为身置当时情况,任何愤怒之下的暴力似乎都是正常之举。所以尽管不能否认暴力行为的非法性,但各种实际发生的细节则是量刑的考虑因素。无期徒刑是否过重,因为该案是还在审理的案件,因此我们无法给出评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法院的终审判决会给出一个最准确的答案,会让法律与常情找到最佳的平衡。
舆论可以监督司法,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代替司法做出决断,一次舆论的审判与一次被干预的审判没有区别,都是法治国家应该极力避免的现象。尊重法治,尊重司法,应该是所有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