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记者 黄琴
“爸爸在西非维和,这里遍地可爱的小蜥蜴。”
“等爸爸回来,陪你捉迷藏。”
“爸爸的营地就在大西洋边上,大海里有好多好多漂亮的鱼儿。”
这两天,中国维和警察杜恒达送给女儿的绘本在网上“刷”了屏。
杜恒达送给女儿的画册。
杜恒达,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2017年3月12日随队凯旋。
维和期间,每当思念女儿,他便拿起画笔,画着画着就画成了一本书,作为送给女儿的礼物。小小举动,却暖了大家的心。
杜恒达送给女儿的画册。
网友羡慕说,“人帅字帅画帅”“有才有颜的都‘上交’了国家”“感觉维和警察蜀黍酷酷哒!”
“维和并非很多人想的那样‘酷’!”这是杜恒达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他顿了顿。
“酷热难耐。”
“泡面是过期的。”
“365天,落到24小时,落到每一分每一秒,挺难的。”
杜恒达的回答让人始料未及。
他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向中国长安网记者讲述“维和这一年”……
初到·建设
2016年3月10日,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从北京到利比里亚,飞行19小时。
次日凌晨四五点,飞机抵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机场。
“天黑乎乎的,看不清楚。”但杜恒达的双脚,是真切地踩在西非大地上。
“太热了,比在广州还难熬。”这是利比里亚给杜恒达的初印象。在广州念书三年,他对热的抵抗力并不弱。
一个多小时后,天色渐亮。
杜恒达的眼前,是真实的利比里亚,“14年的内战,到处是空楼、残垣断壁,还有贫穷的气息。”
到达营区,一排板房赫然在立,这是整支维和警队的大本营。
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利比里亚。
放下行李,没来得及歇歇脚,全员便手持工具干起活来。
“干完活儿,我们就自个儿下了一碗过期的方便面。”杜恒达说。
在物资匮乏的利比里亚,这似乎再正常不过。
杜恒达说:“那天太饿了,方便面配榨菜,大家吃得很开心。”队友们尚不知道,越往后,吃过期方便面也是奢侈。
在利比里亚的第一晚,杜恒达没有失眠,“太累,倒头就睡着了。”
很快,杜恒达带领的三分队八小队接到赴首都外交部执勤点开展定点驻守的勤务,利比里亚总统居住在此。
这让担任小队指导员的杜恒达压力重重。
“很有压力,但初到这里,想的就是按照上级领导指示,带领八小队完成好驻守任务。”
杜恒达没有想到,后面的日子,比预期更难。
那时板房数量少,一间狭小的板房,要挤下30个“男子汉”。
有的地方漏雨,队员必须在蚊帐架上放一个盆,并不定时起床清倒盆中的水。
利比里亚通常半年旱季、半年雨季。
5月雨季来临前,队员们必须赶在这之前建设好营区。
搭建板房,刷油漆,做门牌、广告牌……
队友汪翔龙,脸部、身体多处过敏化脓,医生嘱咐勿被太阳直晒,但他仍顶着烈日高温,和队友一起,完成30多万件物资的搬迁任务。
在营区,专门有一支队伍负责驻地安全,并在周围安装铁丝网,设置监控,同时配备警犬。
“全员‘白加黑’‘5+2’,成功赶在雨季前建设好营区。”杜恒达告诉中国长安网记者。
经历·承受
垃圾成堆,蚊蝇满天,烧焦的无头尸体,狗吃人的尸体,满是弹孔的墙体……
很幸运,维和这一年,杜恒达并没经历这些。但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曾经历这“炼狱”生活,穿行在生死边缘。
利比里亚看似平静,实则危险重重。游行示威、武装抢劫时常发生。街面巡逻时,杜恒达大多坐副驾驶,一旦发生危险,首当其冲。
“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安全的,但你不知道何时就有一颗子弹飞来。”危险发生时,怎样掩护、做什么队形、谁最先开枪,这些压力,杜恒达一直背在身上。
西非三月,旱季,烈日焦灼,杜恒达和队员执勤驻守,一站就是12小时。
“太阳直射,火辣辣的,大家都晒伤了。”和所有维和警察一样,杜恒达的脸黝黑透亮。
几十斤的防弹衣、钢盔、战靴、背包……在炙热的空气中,驾驭这套装备,对队员们来说,绝非易事。
“每次结束执勤,衣服都能拧出水来。这里水资源紧张,洗衣服就凑着洗澡几分钟给洗了。”杜恒达笑了,“加之长期穿戴这么重的装备,不少人腰肩颈椎都落下病。”
执勤分夜哨和白哨,队员的生物钟多不规律,尤其让白天睡觉的队员犯了难,营区外挖掘机轰隆隆作业,夹杂着噼里啪啦的修建声,入睡并不容易。
杜恒达说:“作息不规律,很多队员肠胃不好。”
蚊虫叮咬,是对执勤队员的又一考验。
“一岗站下来,经常被咬得全身是包。”杜恒达说。
西非闷热潮湿,蚊虫毒辣厉害,驱蚊药品也效果有限。
“有两名队员,一个被蚊虫叮咬脸部,脸都烂了;一个肚子被叮,肿得鼓鼓的。”杜恒达说,“真是这样,很多人脚踝、手臂,全被咬肿了。”
咬人的还有白蚁。
“白蚁太多了,咬人,还腐蚀哨楼。”杜恒达说。
这些虽然讨厌,但还没让人感到害怕。
能让队员们害怕的,就是——
疟疾。
“非洲疟疾肆虐,一旦被传染,全身发热,高烧不退,甚至有生命危险。如果有人感冒发烧,必须马上隔离。”
杜恒达喂利比里亚的小朋友吃东西。
“对维和人员来说,通常6个月为一周期,8个月就是极限,我们维和12个月,因此我们的勋章上刻有阿拉伯数字‘2’,代表‘维和2次’。”
“365天,落到24小时,落到每一分每一秒,挺难的。”
“最难的时候,也有人想过放弃。”
“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坚持住。”
不舍·亏欠
杜恒达从北京出发前往利比里亚这天,是女儿美润一岁的生日。
错过女儿生日的他,在机场录了一段小视频:“这是爸爸的出征日,也是你的生日,宝贝,生日快乐!”
碰巧的是,一年后,杜恒达回家这天,也是女儿的生日。
只是这一次,他依旧没赶上。回到家已是深夜。
杜恒达轻轻走到床边,抚摸女儿的小手。
两岁的女儿没醒,但手微微动了动。
杜恒达转身紧紧抱住妻子赵绍艳,她哭了。
“她怀孕的时候我从没陪在她身边,她挺着大肚子,自己买菜、做饭……”说到这里,杜恒达哽咽了,好一会儿没说出话。
杜恒达家住五楼,没有电梯,妻子必须抓紧扶手,一步一步向上爬。肚子越来越大,步子也越来越沉,上下楼一天比一天用时更久。
2015年3月21日,妻子顺利生下女儿美润,此时,在北京训练的杜恒达急忙请了四天假,这次陪伴,仅仅四天。
往后,赵绍艳因为白天上班,双方母亲便从老家过来,轮流照顾美润。
“两位母亲身体都不怎么好,苦了她们。”杜恒达话里有愧疚。
美润成长的700多天里,杜恒达只有二十多天陪着她。
关于女儿,她记得的细节不多,但有一个他记得特别清楚。
那是女儿三个月大的时候,小家伙还不会翻身和坐起,只是两只小手轻轻抬起,摸到爸爸的脸,“那一刻特别温暖,特别温馨,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杜恒达笑出了声。
维和一年,视频是杜恒达寄托思念最好的方式。
杜恒达有时故意将摄像头盖住,美润吃惊爸爸不见了。妈妈就说,“你叫爸爸,爸爸就会出现。”爸爸一出现,美润就特别开心。
一次,妻子发来视频,在一朋友家里,其他的爸爸抱着自己的小孩,女儿则远远盯着,愣了神。
“那一刻,真是心酸。”杜恒达再次哽咽。
利比里亚网络不佳,美润疑惑“爸爸总是卡住”。
信号这东西,有时床头不好,床尾好,杜恒达只能不断换地儿。但凡见他手机高举,那一定是又在四处找信号。
除了视频,凡有时间,爱好画画的杜恒达便拿出画本,为女儿作画。
杜恒达给女儿的画册。
起初,他作画工具只有最普通的中性笔,队友送他画笔后,他的画,有了更丰富的色彩。
杜恒达对女儿的思念,都在画中。
美润现已收到爸爸的这份礼物。
杜恒达陪女儿看自己亲绘的画册。
小家伙现在还理解不了爸爸说的“精神财富”,但慢慢长大,她终将懂得。
杜恒达和妻子恋爱时,也曾送给她一本亲手画的卡通画册。
向妻子求婚时,他请全国各地的朋友发来祝福视频,从黑龙江到港澳,从浙江到新疆,朋友所及之处,他都“请”了个便。然后对着爱人大声喊出:“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你还在等什么?”
杜恒达穿着小熊衣服,捧着巧克力,给了爱人一场浪漫求婚。
这次回国,他送给爱好集邮的妻子一本利比里亚的邮册,还给家人带回小木雕。
因为行李严格限重,杜恒达只能选择不“重”的礼物,但心意却是沉甸甸的。
只是他知道,心意再重,有些东西也弥补不了。
回家这两天,美润总叫杜恒达“爷爷”。因为在这之前,爷爷是家里唯一的男性。
“有段时间流行一句话,‘你叫我爸爸,我陪你长大’,但对我们维和警察来说,这是很奢侈的梦想。”
杜恒达说,“这次参与维和,父母和妻子都很支持我,‘不容易’他们都憋在心里,藏了起来。”
亏欠之外,还有潜在的危险让杜恒达不安。
回家第二天,杜恒达被蚊子叮咬,这让他敏感起来,“突然心里一紧,挺害怕的,怕传染给小孩。”
虽然回国已经过身体检查,但非洲肆虐的疟疾,仍笼罩心头,时不时刺上他一针,不见血,却疼痛。
恍惚间,他并没意识到,自己已回到祖国。
光荣·梦想
十几年前,杜恒达看电视,上面有一群戴着蓝色贝雷帽的警察,他觉得很酷。
只是,他从没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其中一员。
“维和警察被称为‘枪支上的外交官’,我们一要和自己比,二要和其他国家的维和警察比,凡事都持最高标准,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关系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杜恒达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
他接着说,“在任务区,当地居民看见中国维和警察,都会停下脚步,竖起大拇指,打声招呼说‘早上好’。”
队员们则点头示意,表示友好与感谢。
据了解,自2016年3月11日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进驻任务区,队员们完成各类维和任务627批次16821人次,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16起。被联合国赞誉为全球16个任务区89支维和防暴队最高水准和最优作风,该防暴队全体140名队员被授予“和平勋章”。
防暴队员们在泥地里训练。
2000年1月12日,15名中国警察,第一次身着中国警服,头戴蓝色贝雷帽,代表中国走出国门,飞往南太平洋岛国东帝汶,揭开了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
这17年,2000多名新老维和队员的人生不断交错,中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步伐从未间断。
迄今,中国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警察最多的国家,被誉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面旗帜。
2008年4月,中国维和警察远赴莱卡,执行平暴任务,处置大规模骚乱19起,10天内恢复莱卡治安。
2009年6月,两名女青年被拐骗至东帝汶,中国维和警察成功营救脱险。
2013年1月,南苏丹伦拜克地区发生冲突,炮火逼近中国援助工地,中国维和警察成功解救26名中国员工和1名正在遭遇抢劫的中国司机。
……
这样的维和行动还有很多。
与任务一样多的还有风险,甚至是生命危险。
2010年海地首都太子港突发7.3级强烈地震,8名中国维和警察不幸遇难。前几分钟还在开玩笑的队友,突然就阴阳两隔。
“害怕吗?”
“不可能不怕!”
“但一辈子,维和可能就这一次机会,去的话可能会后悔一年,但是不去会后悔一辈子。”杜恒达说,“所以我想真枪实弹地去拼一把。”
“上半生不害怕,下半生不后悔。”这是杜恒达很喜欢的一句话。
他说,希望自己上半生勇敢选择,不胆怯;下半生也绝不后悔所做的选择。
这次选择维和,杜恒达说“感到光荣与自豪”。
“如果下一次,还有维和任务,你愿意去吗?”
他停了两秒。
“只要祖国需要我,我一定去!”
授勋当天,一面象征荣誉的五星红旗,升起在了异国的天空。140名队员扯着嗓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国长安网3月25日电